昨晚(4月22日),“多個電商平臺將全面取消‘僅退款’”的消息一出,相關話題迅速沖上熱搜第一。
在業內人士看來,取消無序的“僅退款”有助于電商行業從低價競爭回歸良性競爭,保障商家的經營公平,釋放消費活力,促進平臺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對于消費者來說,其退款權益的保障方式將發生轉變,需要適應新的規則,在購物時更加謹慎地選擇商品。
歷時四年將迎來落幕
據悉,拼多多、淘寶、抖音、快手、京東等多個電商平臺將全面取消 “僅退款”,消費者收到貨后的“退款不退貨”申請,將由商家自主處理。
對此,淘天集團方面已明確表示,“為平衡實現商家權益保護與消費者體驗提升,后續平臺將不主動介入消費者在已收到貨后的不退貨退款售后申請,由賣家先行與消費者協商處理”。其他平臺預計也將跟進。新民晚報記者了解到,上述電商平臺已就全面取消“僅退款”的相關細節與管理部門進行了多輪商討和修改,一旦審核完成即對社會公開宣布。
所謂“僅退款”,是指消費者完成網購交易后,可直接選擇退款而無需退貨,通常適用于產品質量問題較大的情況,如商品破損、功能不完整或商家的宣傳與實際商品不符等。該服務自2021年由拼多多最先推出,早期應用于生鮮品類,后拓展至全品類。此后幾年內,抖音、淘寶、京東、快手等各大電商平臺相繼引入,“僅退款”也成為行業標配。如今,歷時四年的“僅退款”將正式迎來落幕。
“僅退款”取消早有預兆
“僅退款”自實施以來爭議不斷。一方面,其本意是提升用戶體驗,對商家進行優勝劣汰,形成正向循環。它降低了消費者退貨門檻和成本,有效解決了消費者的后顧之憂,也促使電商行業長期存在的虛假宣傳、刷單炒信、價格欺詐、以次充好等問題得到一定遏制。
但同時,部分平臺在未了解糾紛具體情況時,不經商家同意就向消費者發送“僅退款”通知,導致部分商家在責任尚未明確的情況下損失了貨款和產品。此外,少數消費者和一些職業“薅羊毛”群體惡意利用該規則獲利,致使部分商家損失嚴重。第三方網絡消費糾紛調解平臺電訴寶數據顯示,去年“雙11”期間,全國電商平臺商家投訴問題中“僅退款”占比超六成。
其實,取消“僅退款”早有預兆。今年兩會期間,國家相關管理部門釋放了強烈的信號,明確表示會對平臺濫用僅退款規則,造成商戶“貨款兩空”的突出問題進行治理。
此前,淘寶天貓早在去年7月就率先松綁“僅退款”規則,打響行業“反內卷”,其后京東、快手、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相繼進行規則優化。阿里旗下1688平臺自今年3月下旬開始,已全面取消“僅退款”政策,在處理商品品質問題的交易糾紛時,根據賬號誠信情況判定,由平臺補貼受損方。
從“流量為王”到“可持續發展”轉型
一旦 “僅退款” 全面取消,對于平臺而言,需要重新平衡消費者和商家的權益,構建新的售后規則體系,以維護平臺生態的健康發展。事實上,各平臺今年以來已明顯加大力度,進一步促進行業回歸良性競爭。例如,淘寶宣布治理AI假圖、職業“薅羊毛”群體和違規店群,上線了店鋪真實體驗分、傭金激勵等相關舉措;京東、抖音、拼多多也在嘗試創新舉措,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對于商家來說,擁有了“退款不退貨”申請的自主處理權,能夠更好地保障自身利益,但也需要更加謹慎地處理售后問題,避免因處理不當引發消費者不滿。
“僅退款”政策的興衰折射出中國電商行業從“流量為王”到“可持續發展”的轉型。此次調整并非單純保護商家,而是試圖重建“雙向信任”機制——商家以品質贏得市場,消費者以理性支撐繁榮。正如業內人士所言:“健康的商業生態不能靠犧牲某一方維系,而是需要規則與技術共同構建信任機制。”未來,如何在保障消費者權益與減少商家損耗間找到動態平衡,仍是電商平臺的核心課題。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金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