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零售環境再度陷入巨大的不確定性中,“漲價”竟成為奢侈品行業今年以來的關鍵詞。
最近,法國奢侈品牌Chanel香奈兒又宣布漲價,提高了歐洲、英國、日本和韓國等市場的價格,這是香奈兒在疫情期間的第六次漲價。
香奈兒標志性手袋的價格全球平均上漲了71%。在中國香港,這款經典手袋現在的價格比2019年底高出96%。
在中國內地,香奈兒2.55小號手袋,2019年5售價是381000,二年就漲到62700,漲幅高達65%。
僅2021年,LV漲價6次,Dior漲價3次。
不少網友評論:“我的工資都沒漲這么多。”更且不說疫情之下,普通人日子都不好過。
1
價格猛漲消費者越漲越買
說到漲價官方說辭,無一例外,每次都如出一轍,強調價格的調整是因為原材料成本上漲、人工以及運輸成本激增。小編認為對于一個已經突破6萬元的手袋來說,無論是牛皮羊皮,飛機車船聽了一漲就是幾千都會喊冤。顯然原材料和運輸成本上漲的說辭已經令市場愈發不可信服。
雖然說漲價理由我不信,可消費者卻是一邊“訴苦”一邊排隊購買。
真是越漲越賣得好?最新數據顯示,似乎果然如此。
今年在全球幾大奢侈品集團LVMH、開云(Kering)、愛馬仕(Hermès)、歷峰集團(Richemont)發布的2021年財務數據中,結果顯示各公司業績均顯著超過了疫情前的記錄:
LVMH 以640億歐元的收入創歷史新高, 較2019年增長了100億歐元 ,凈利潤從2019年的78億歐元大幅增長至120億歐元。
開云集團(Kering,代表品牌Gucci)在2021年實現收入176億歐元,凈收入31.7億歐元,超過了疫情前的業績。
愛馬仕(Hermès)2021年銷售額接近90億歐元,凈收入為24.4億歐元, 較疫情前高出近10億歐元 。
瑞士歷峰集團(Richemont)發布了第三季度財報,銷售額為56億歐元, 較2019年同期增長38% 。
2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奢侈品市場
在全球銷售額漂亮的數據中,中國內地奢侈品消費更勢不可擋。
全球戰略管理咨詢貝恩公司和天貓奢品聯合發布的報告,全球奢侈品市場銷售額在2021年預計下跌23%,但中國內地在全球市場的占比幾乎翻了一番,從去年11%左右躍升至2021年的20%。到2025年,中國境內市場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
2021年,中國奢華品報告中顯示65%內地受訪者表示會傾向于購買更高質量的奢侈品;內地59%的受訪者會購買更多的奢侈品。這不僅源于中國的高凈值人群連年增加,其資產及財富受到疫情及短期經濟疲弱的影響有限,手中有足夠的現金來購買奢侈品;更源于奢侈品對中國消費者具有較強吸引力。
可見,奢侈品牌在消費者認知中擁有獨特的心智地位,讓消費者對漲價也趨之若鶩。那么,奢侈品頻繁漲價、漲幅越來越高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呢?
3
為什么奢侈品能享受漲價特權
01、韋伯倫商品
從經濟學的角度,對消費者而言,奢侈品是指“收入需求彈性大于1的韋伯倫商品”,所謂收入需求彈性,實際上就是消費者對某一種商品的需求隨收入改變的反應程度,而奢侈品的價格越高、需求越大。
韋伯倫商品(Veblen Good),又稱炫耀財,是經濟學上用以描述一種商品,其特色是商品需求與商品價格成正向關系,而非正常需求法則的反向關系。這種商品能滿足人類的虛榮心,是財富與地位的炫耀,故稱為炫耀性消費。
因此購買韋伯倫商品時候,越貴才越能顯示出購買力和顯示身份地位。
02、奢侈品漲價總伴隨著“危機”
奢侈品漲價的環境一定伴隨著社會性大事件的發生,以某奢侈品牌在2008-2014年期間漲價這一現象為例;2012年的歐債危機又稱歐元危機期間,歐元貶值加速,該品牌一年內漲幅高達30%,2014年全球經濟不景氣,奢侈品銷售低迷,加之反腐政策出臺,該品牌在此期間抬價,利潤逆勢飆升至38%。越是有危機事件,消費者越相信奢侈品有對抗成本上升與通貨膨脹的能力,就越是奢侈品蠢蠢欲動漲價的時機。
因此,在越是經濟下滑的時候,消費者越相信奢侈品能夠保值。例如在十年前,香奈兒的cf的價格也就兩三萬塊錢,絕大多數人買不起。放到現在,基本上大部分普通人咬咬牙,也都能買得起,如果不漲價,這還怎么算什么奢侈品呢?
03、漲價賦予產品“稀缺感”
奢侈品是一種象征價值高過使用價值的商品,需要持續地維持想象力的溢價空間。奢侈品的高溢價是建立在稀缺上的,也就是說漲價是一個合格的奢侈品必須要做的事情。通過漲價這個行為更能營造產品稀缺感,傳遞給消費者你今天不買,明天還要漲價,你更難買到。與此同時,漲價邏輯也在反復地肯定消費者的正確選擇。
如果你知道買一個東西必然漲價,你就會能早買就早買。于是消費者不自覺地形成了漲價等于保值,保值等于投資成功的認知。雖然奢侈品并不等于投資成功,并不等于理財方式,你買的東西也未必會轉手賣出去。但是一旦消費者形成了這個認知,品牌漲價就成了必然,用戶明知道漲價也會買也成了必然。
反之如果奢侈品不漲價還跌價,那給用戶的認知就是早晚會爛大街,早知道我就絕對不買了。
04、饑餓營銷,得不到才是最好的
饑餓營銷是奢侈品慣用的營銷套路,就像愛情一樣,雖然你知道她背后故意為之的小伎倆和它的漲價套路,但還是想要得到,或者說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例如某些“限量版”包包因數量有限,有時會連專柜的展示款都賣掉,所以一旦有顧客預訂的包包到貨,會先放到貨架上展示一個月左右時間,再通知顧客取包,從而延長顧客的等待時間。因為越是供不應求,就越能顯現價值、吸引更多的潛在用戶。處于“饑餓”狀態的貨品,更能比較大程度上激發出顧客的購物欲望。
匯豐銀行(HSBC)在今年1月份的一份報告中表示:“ 在某些情況下,(奢侈品的)需求超過了供應,這意味著消費者將繼續購買,并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
愛馬仕(Hermès)總裁 Axel Dumas認為,該公司的產品面臨“ 非常高”的需求。根據愛馬仕發布的最新年報,Birkin 、Kelly 包等重要皮具產品面臨供應短缺。“我們的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是手工制作的。一個愛馬仕包通常需要一位皮匠花上15個小時。很遺憾,需要排隊。” 在2021年愛馬仕的財報稱其產能不足導致第四季度皮具銷售下滑5.4%。為了保持產品的高端,愛馬仕寧愿選擇讓利潤下滑都不會擴大規模生產,從而在手袋領一直占領霸主地位,將其自身推向更高端的市場。
最后,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盡管奢侈品價格連年提升,消費者卻依然愿意為其品牌溢價、稀缺性與象征性地位買單,這怕是大多數品牌都希望能夠達到的理想狀態。在強者愈強的當下,漲價已成為奢侈品牌篩選消費者、保持業績增長動力的一種機制,奢侈品牌最終需要的只是把握住10%的富裕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