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藝術道路上煞費苦心,而他也沒有讓父親失望。“經過了很多坎坷,我這輩人80 年代進紫砂廠,出來的沒幾個人,評上省大師級的就我一個。”2010 年3 月10 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呂俊杰紫砂藝術展”上,他作為紫砂藝術新生代的領軍人物,用充滿“原創與跨界”的“五色土”向首都各界完美詮釋了宜興紫砂藝術的獨特魅力。
“呂氏絞泥”是父子二人的獨特紫砂語言,呂俊杰傳承絞泥衣缽并發揚光大,從而“發展成為一種表達自然萬千氣象的語言方式”,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這樣評論道。
“這技藝既是技術的,更多是藝術的。絞泥藝術把國畫的意境,油畫的色彩,裝飾畫的現代效果有機地糅合在一起。像打拳,介于有意無意之間,看似行云流水,但做的時候是有控制的,胸有成竹。有設計但不留痕跡,融合了功力在里邊。”
“我喜歡我的創作環境是安靜的,每天工作時不愿人站在旁邊看,這是二十多年來的習慣。
進入工作狀態后很投入,也不喜歡一邊講話一邊工作。”一旦進入創作狀態,他滿腦子都是圖。“設計像孕婦十月懷胎破繭而出。既是痛苦的,也是快樂的。創作過程中會出現瓶頸,但一旦突破會帶來很大愉悅。”他的夫人也是他的師姐,同為父親的高徒,呂太太說:“有時靈感一來,他會半夜突然爬起來畫草圖。”
在中國美術館個展上,鳳凰傳媒掌門人劉長樂評價他的作品,“每一件都會說話,都有生命。”
在展出的66 件作品中,除了40 件原創之外,有26 件作品是他與當代藝術界知名人士的金石書畫的唱和與合作。
欣賞紫砂,既有視覺美,觸覺美,也有功能美,造型美。“觸覺很重要,是心理的東西,好也有壞直接影響心理。所有的東西越用越舊,唯獨紫砂越用越新,隨時間變化,像溫潤的璞玉,這點符合文人內斂的氣質。”
紫砂誕生600 年來,在歷史上一直深受各時代文人雅士之追捧。一把名家紫砂壺可以抵上中產階級的全部資產。而近年來雖然在宜興從事紫砂行業的人越來越多,但形勢卻不容樂觀。“做壺的人可能不少,但真正能沉下心來鉆研藝術、有所創造的人卻越來越少了。如此下去,紫砂的藝術精華會是后繼乏人。”呂俊杰的擔心不是多余的,紫砂藝術面臨危機,“百分之九十的人在模仿,我們不能總吃老祖宗的飯,要在前輩的基礎上有發展,創新是生命。不是中國制造,而是中國創造。” 呂俊杰拿來他正在籌建中的紫砂藝術館實景設計圖,那是一座經典的江南建筑,簡約大氣,庭院中有花花草草,小橋流水。在水岸邊,停靠著一只江南特有的烏篷船。“我更大的責任是要讓紫砂傳播,讓時尚的年輕人感覺紫砂是好東西。現在年輕人的思想是社會的主導,要年輕人支持你,讓精英支持你,我把紫砂文化命名為精英文化。我怎么想就怎么說,我可能是紫砂的另類。”
在他眼里,作為紫砂人,如果只會做,就是個匠人。“技術是形而下的東西,藝術是形而上的,是精神。精神是無法復制的。只有隨著你的修為的提升而提升。是閱歷的積累和疊加。”
青年時代的呂俊杰一直是個時髦青年。如今,他也在標榜作為現代紫砂人的生活態度,要時尚,他自己平時還是喜歡穿名牌開名車。“如果老是穿著一件老棉襖,踩著一輛破自行車,畏畏縮縮,邋里邋遢,這樣是褻瀆藝術。紫砂藝術家給人的印象應該是健康的,時尚的,對生活充滿陽光和熱愛的。做一個有時代特征的傳統藝術家,讓喜歡紫砂藝術的人,感覺到紫砂藝術帶來的快樂,給生活帶來積極向上的精神。”
他推崇紫砂創作的時代感和時尚感。范曾先生說,東西好,自己還要吆喝。“我贊成他的觀點,藝術市場化,藝術一定要進入市場,讓市場檢驗你。吳冠中、傅抱石,沒有市場檢驗如何會有這么高的知名度?好東西是讓人欣賞,讓大眾喜歡的。孤芳自賞的時代過去了。茅臺酒這么有名氣了,難道就不需要做廣告嗎?藝術家要充滿自信,如果覺得你的作品拿不出手,人家不喜歡,肯定證明你功課沒做好。我們把功課做好了,就不怕別人不喜歡。不怕經不起檢驗。”呂俊杰相信紫砂越來越會受到人們喜愛,一切藝術來自民間。今天的創新就是明天的傳統。創新是最好的傳承。
“齊白石說,學我者亡,逆我者昌。傳承是把經典傳承下來。模仿是死路一條。”
呂俊杰以行動告訴世人,紫砂必須走過從工藝美術到藝術的跨界。“我們這代藝術家擔負的責任更大。前輩高山仰止,但現在藝術當追隨時代,我們這代藝術家如何在不斷創新中,把前代優秀作品一代代傳承下去,是我們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