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失落的文明”
宣傳語:“多一把力,羌文化走得更遠”
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 羌族,經歷5·12汶川特大地震嚴重破壞后,傳統羌文化急需保護和搶救,刻不容緩。
一、 羌族:
羌族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國四川,現居人口30多萬。有專家考證,羌族可能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羌族地區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刺繡、挑花、編織是羌族人民的傳統工藝,“羌繡”圖案華麗精美,色彩艷麗粗獷,充分體現了羌族精湛的手工藝。聲調遙遠有力的羌笛,古老的羊皮鼓,嘹亮動聽的山歌,頗具沖擊力的舞蹈,自釀純正的美酒……這些無不透露出羌族的獨特和原始。羌族有其獨特的語言——“羌語”,因沒有文字而難于保存。傳承下來的古老民族節日有“祭山會”(又稱轉山會)和“羌年節”(又稱花兒納吉),分別在春秋兩季舉行。
5·12汶川8.0級地震,給恰恰集中在地震災區的羌族和羌文化以嚴重打擊。據初步統計,地震中,30.6萬羌族人有3萬多人死亡。據調查,僅北川一縣,羌族死亡人數就達5000人。
二、蘿卜寨及羌族文化:
蘿卜寨,位于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雁門鄉,海拔1970米,地處九寨溝風景區必經之路上。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黃泥羌寨,被譽為“中國羌族第一寨”、“云朵上的街市”。蘿卜寨是古羌王的遺都,當地部門考證她已歷經近五千年的風雨,2006年汶川縣文物局有關專家考察發現了西漢時期的“石棺葬墓群”。由于當地居民極少與外界接觸,寨子至今仍保留和沿襲了古羌人的生活方式,平時使用羌語,民風淳樸。
5·12大地震幾乎將蘿卜寨夷為平地,原始羌族文化受到毀滅性破壞。但這個擁有自身語言而文字缺失的種族,卻因其文化傳承人“釋比”和羌族人民保存了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
羌族文化獨特而悠久,涵蓋了天文、歷法、醫學、建筑、歷史、飲食、生育、生死、紡織、戰爭、語言、信仰、婚配、牧養、農耕等等。
如今,這片在歲月里沉靜了近五千年的暗黃色,只剩下立在風中空蕩蕩的門框和倒在地上摔成碎塊的黃泥塊,229戶人家的房屋無一幸免地倒塌。
慶幸的是,地震后的蘿卜寨在廣東江門市援建下,永久性住房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預計2009年5月完成村民房屋建設。
蘿卜寨非物質文化傳習民居所(名稱待定)位置
在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的全力支持下,由浙江航民村捐助修建的“蘿卜寨非物質文化傳習民居所”(名稱待定)工程日前已啟動,預計2009年5月開工建設,2009年7月完成并投入使用。此項工程的意義在于,能夠將羌族文化代表性傳承、特有的人文環境、自然生態、建筑、民俗、服飾、文學、藝術、語言、傳統工藝以及相關實物、文字、圖片、音像資料等搜集整合,作為重要保護內容,為外界展示羌民族的發展歷程、民族文化和民風民俗。
但我們需要做的還有更多。
羌族文化,不單單代表了一個少數民族——羌族的歷史文明,它也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中重要的一支。作為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蘿卜寨的羌文化具有獨特性和較難傳承的特質,5·12大地震對蘿卜寨羌文化的嚴重影響更讓我們深切感到保護和傳承羌族文化的緊迫性。
因此,我們組織本屆活動,對蘿卜寨羌族文化進行作品征集,希望得到全社會各方人士的廣泛關注和參與。您的意見將成為蘿卜寨非物質文化傳習民居所(名稱待定)收藏的重要信息,您的建言也是羌文化歷史遺存保護與傳承、現存民俗文化推廣與傳播的有效途徑,對于整個羌族的發展也將起到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我們衷心期待您的參與。
“挽救失落的文明”
2009中國羌族第一寨——蘿卜寨羌族文化作品征集公益活動
1、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
汶川縣宣傳部新聞中心
汶川縣雁門鄉人民政府
汶川縣雁門鄉蘿卜寨村委會
承辦單位:全國“村長”論壇受災村重建指導協調中心
獨家網絡門戶合作:搜狐博客(blog.sohu.com)
網絡協辦:公益農村網(www.gyccc.com)、農博網(www.aweb.com.cn)百度公益(www.gongyi.baidu.com)
雜志協辦:《農村經營管理》雜志、《中國村訊》雜志社
媒體聯盟(不分先后,隨時更新):人民網、中國新聞網、四川災后重建網、和訊網、中國志愿者網、中國公益聯盟網、南方農村網、中國甘肅網、中國大學生村官網
2、參與規則:
(1) 我們需要的對象:
我們對于年齡、性別、國籍、民族、黨派、信仰均無限制,只要您關注羌文化及蘿卜寨,均可參賽。
(2) 我們需要的作品:
根據羌族文化的不同表達形式,我們將參賽作品分為兩大部分:
一、文字圖片類:記錄羌族傳統風俗、歷史文化、祭祀活動、婚喪嫁娶等活動及心得感受;
二、影音類:記錄羌族傳統風俗、歷史文化、祭祀活動、婚喪嫁娶等活動。
(以上作品,文體不限、內容不限,所有作品均需文字介紹。)
(3) 應征者可根據以下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或創意:
◆ 現有羌族的文化名人大多年過半百,但因收入來源有限,多在家務農,生活水平很低;而在羌族社會中享有很高地位的羌族“祭司”——釋比,除固定節日表演外,生活境遇大體與前相同;年青人對古羌文化知之甚少,大多外出學習或工作。羌文化面臨“傳世無人”的危險,怎么辦?
◆ 主要羌族聚居區的碉樓、吊腳樓、羌寨等羌族建筑、傳統手工制品、釋比用神物等在地震中大部分被毀,急需重建。如何保存這些凝聚了羌族智慧和力量的實物?
◆ 只有語言而無文字的羌語如何保存?
◆ 美麗多彩的羌繡和羌族服飾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傳承和傳播,被國內外游客喜愛,但至今沒有形成規模,急需拓展市場。如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這一美麗又實用的繡品?
◆ 那些非物質的民俗文化、祭祀禮儀、音樂、舞蹈、文學、藝術如何傳承?
(4)我們對您作品的評定:
我們設立蘿卜寨羌族文化作品征集公益活動評審委員會,評委會成員包括:
雁門鄉人民政府、汶川縣文化局有關領導;中外專家學者代表;羌族文化傳承人;蘿卜寨村民代表等。
對您參與的作品,我們將本著公平、公正、公開、有效優先的原則,經評委會多方考證和篩選,最終評出最佳作品獎(3名)。
(5)我們接收您作品的方式:
請填寫報名表(網上下載:電子報名表),并將參與作品(電子版或作品實物)用以下方式提交:
1、網上參與:
參與者登陸搜狐博客(blog.sohu.com)“公益農村網”(www.gyccc.com)、“農博網”(www.aweb.com.cn)、百度公益(www.gongyi.baidu.com)、四川災后重建網(www.sczhcjw.cn)等,在首頁點擊活動鏈接,提供報名表及參與作品;
您可將報名表及參與作品發送至下列電子郵箱:cxsd01@126.com
2、作品投遞:
報名表及參與作品可通過以下方式郵寄:
郵寄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郫縣友愛鎮農科村·蘿卜寨羌族文化作品征集公益活動評委會秘書處
郵編:611735
(6)您需要在下面的時間之前提供作品:
我們將在
3、最終的評選結果公布:
我們將在2009年7月召開的蘿卜寨非物質文化傳習民居所(名稱待定)竣工儀式上頒獎,屆時將由相關政府領導和專家代表公布獲獎名單,頒發獎項。
我們將于2009年6月,在搜狐博客、公益農村網、農博網、百度公益等網站上展示優秀作品,公布獲獎名單。
所有應征作品將由蘿卜寨非物質文化傳習民居所(名稱待定)保存,優秀作品可在傳習民居所長期展示。我們將分類選取優秀作品在傳習民居所內部陳列。
4、我們對獲獎人的獎勵:
獲獎者將參加蘿卜寨非物質文化傳習民居所(名稱待定)竣工儀式,參觀“中國羌族第一寨”——蘿卜寨,品嘗羌寨傳統美食,觀賞羌族歌舞,參加篝火晚會,與災區人民共度節日。
5、此次活動所有應征作品,全部用于公益活動,不得用于商業活動。
6、您可通過以下途徑聯系我們:
蘿卜寨羌族文化作品征集公益活動評審委員會秘書處:
電話:028-87961113 (兼傳真)
蘿卜寨非物質文化傳習民居所(名稱待定)項目負責人:馬前國 電話:13568789098
全國“村長”論壇受災村重建指導協調中心項目主管、評委會秘書處聯系人:劉曉靜
電話:13699426690 QQ群:43104016(注明:作品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