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搶跑式預習“的背后是怎樣的社會焦慮?
距離新學期開學還有不到一個月時間,很多家長忙著幫孩子收心,在督促孩子完成作業的同時還提前購買新學期教材,以便孩子進行預習。很多家長反映,下學期的課本不容易買到,尤其是語文教材,由于今年更換部編版教材,目前只能買到一年級課本。(8月8日《揚子晚報》)
“搶跑”預習的現象一直存在,其原因也不難理解。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又深諳“弱肉強食”的社會規則,因此巴不得自己的孩子從娘胎里開始就比別的孩子優秀。但應看到,預習合理,“搶跑”犯規,“搶跑式預習”其實未必能讓孩子真正“領跑”。誠如教育專家所言,讓孩子提前預習,等到下學期開學上課時孩子覺得是“炒冷飯”,反而影響學習效果。
根本來說,“搶跑式預習”折射出的是家長群體中普遍存在的焦慮心理,假期不努力,考試徒傷悲,高考、中考、甚至小升初考試都是沒有硝煙的“戰爭”,趁著暑假多儲備些“子彈”總沒有壞處。加之攀比心理的推波助瀾,家長們堅信“笨鳥”先飛,“不笨的鳥”更沒理由后飛。在熱播影視劇《小歡喜》中,我們也能捕捉到家長“搶跑”焦慮的影子。近期劇情中,喬英子逃課被揭穿,宋倩摧毀樂高基地,同樣作為家長的童文潔勸慰宋倩稱,“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笨珊⒆拥娜松烤乖谟烧l操縱?面對英子的哭訴,宋倩以一句 “你壓力大,媽媽壓力不大嗎?”駁回,這是不啻中國家長不甘“淘汰”的吶喊,也是中國式“教育焦慮”的鏡像。
近年來,教育部一直致力于對中小學生“減負”,嚴禁“超前教育”,國務院辦公廳也曾下發《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明確禁止應試、超標、超前培訓及與招生入學掛鉤的行為,但具體實施起來往往難獲成效。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家長根深蒂固的“應試”觀念,很多家長認為學生負擔過重是現行教育體制的必然結果,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減負”等于“落跑”?!八刭|教育”不能當飯吃,但好成績似乎可以成為“鐵飯碗”,換言之,學習成績好就是最好的素質。
此外須知,逼孩子“搶跑”的“鍋”不應全由家長來背,學生成績不好,老師也跟著焦慮。一方面,教育部嚴禁學校隨意侵占學生休息時間,杜絕假日補課之風;另一方面,日益增加的考試難度與學校規定的升學指標讓老師“病急亂投醫”,重壓之下,老師恨不得一個學期內把整年的知識都灌輸給學生。因此,家長搶購課本的背后,也不排除有老師想借假期時間“超前教育”,要求學生提前購買教材的因素。
因此,讓所有孩子重回同一起跑線,關鍵在于緩解社會的“預習焦慮”,訴諸老師與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老師不應把“超前教育”奉為圭臬,家長更不該逼著孩子“搶跑”犯規。實際上,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懲治“超前教育”、校外培訓等亂象的腳步也從未停歇,家長、老師和社會如何在各自角色上實現良性互動,仍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課題。
文/彭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