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今天(11月10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發布會,聚焦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的重要成果和新進展。
安陽殷墟遺址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科學考古至今已90余年,陸續發現宗廟宮殿區、居址區、王陵區等重要遺址。此次在洹北手工業作坊區發現大量鑄銅、制骨、制陶、居住生活遺跡,以及分布有序的墓地。在小屯宮殿宗廟區新發現大型池苑,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王陵區東區、西區外圍發現各環繞一條圍溝,突破了以往對于殷墟宮殿宗廟區、王陵區整體格局的認識。今天還首次公布殷墟外圍的辛店、陶家營、邵家棚遺址三項聚落考古新成果,不僅發現了大量的鑄銅作坊、工具、房址等遺跡遺物,還將殷墟遺址范圍從36平方公里擴展到上百平方公里。這些重要發現為我們揭示出中華文明早期發展階段輝煌的殷商時代。
發布會上,專家介紹殷墟甲骨文直接證實了古史記載中“商”王朝的存在,將中國信史的上限提早了約一千年。截至目前,甲骨文至今已發現約15萬片,經科學發掘的有35000千余片,單字數量已逾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