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春節,又到了人們開始瘋狂購茶的季節。
每一年的春季,其實是我最煩的時候。為什么?因為總有好多人讓我幫他們買茶。
或許是自己學的茶學,而且一直在茶行業工作,所以讓朋友對我有一種莫名的信任。而我正是因為這份信任,所以害怕給別人買茶。找我給他買茶的基本都是我的朋友,特別害怕自己買的茶比別人的貴,買的茶不是喝的人喜歡的口感,買的茶不適合喝的人喝。
害怕買的茶“貴”:茶是非標品,哪怕你覺得你拿的價格是低的,也有可能出現更低的。
害怕買的茶不對味:茶的種類繁雜,每個人都有特定的喜好。你讓他們說,他們說不出來,但一喝就知道是否喜歡。
害怕買的茶不對人:茶從“不發酵”到“發酵”,導致茶性也有很大的區別,有的人的身體對茶很挑剔,喝了感官再好的茶,身體預警了,那就出問題了。
最終的結果是我用心了、出力了,結果是被懷疑了,傷感情了。
雖然害怕,可還是要幫朋友們買的,畢竟是他人的信任。
但最近好多人讓我幫他們買茶時總會有意無意地提到“明前茶”、“古樹茶”、“手工茶”這些詞匯。
他們為什么總會給我提到這些詞匯呢?因為被洗腦了,或者說是被一些文章給“普及”了。
他們所獲得的信息就是含有這些詞匯的茶都是好茶,而對應其他的都是不好的茶。
事實是這樣嗎?不過是為賣“貴”找的一個借口而已。
先看“明前茶”,明前是一個時間節點的概念。但茶園產地那么廣、茶葉品類那么多,有的2月初就已經開始采制,有的4、5月才正式采制。
如果明前茶是寶,那你讓臨近清明或清明后才開始采制的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名優茶情何以堪?
千萬別告訴我,明前茶是特指某某茶類、某某產區,關鍵是消費者不知道,而有些賣茶的人裝不知道。
其次是“古樹茶”,古樹是一個時間長度的概念。先不說“古樹茶”到底是指樹齡100年還是300年的,且說茶樹這個年齡是由誰來界定的?如何界定?另外古樹茶是不是就一定就好?真心不考慮一下產地和工藝?
難道真的就要把“孫子”當做“爺爺”,把隔壁老王的孩子當自己的事一直延續?
再說“手工茶”,有的賣家可能覺得力度不夠,還要強調一下“純手工茶”。有多人會認為這個沒有什么可噴的,但實則不然。手工茶的優點是炒茶人可能根據茶青的特性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爭取做出一杯鍋好茶,但是你們可知道,在茶季炒茶工人每天要炒多少鍋茶嗎?炒制水平放在一邊不說,單就炒茶時的體力保持就是一個大問題。(我偶爾炒一鍋茶,結果是累得滿頭大汗。)在一線的制茶師傅和品控應該是清楚的,就算同一個人,同一天炒茶,他炒制的每一鍋茶都會存在品質上的差異,只是差異大小。
另外對“手工茶”的一味吹捧,其實是對機制茶的一種傷害,至少在我看來機制茶的,品質相對穩定,產能高。機制茶不一定就比手工茶差。
為什么要說“明前茶”、“古樹茶”、“手工茶”?因為他們只是決定品質好的一個維度而已,并非全部。并且有些維度還是需要經過真理檢驗的。
最后說一下,怎樣去買茶?
線上:找“品牌”就好,但需要注意避免“標簽茶”,因為有標簽,并不意味著一定就好,但可能意味著溢價。(找“品牌”最主要的品質相對有保障)
線下:不管去買品牌茶,還是買散茶。最主要的是喝,自己去感受,有自己喜歡的香氣和味道就是你的好茶。至于擔心的價格問題,一是可以默默上網比價,差不多就買,差得多就再看看。二是借用這個公式可以大概計算價格:茶葉的成本=相應等級茶青收購價格*5+制茶費+其他。
相應等級茶青收購價格這個可以百度其相關報道。
乘以5是因為一般情況下四到五斤茶青做一斤干茶。
制茶費:不同茶類,制茶方式不同,價格不同。高級的可以默認為100元,中低端的可以默認為50元。
最后根據大概成本價判斷所給價格是否過高,一定程度的溢價是合理且正常的,因為企業要活,老板要活。
最后,我還是鼓勵大家在線下購茶的,雖然不一定能喝出好在哪里,但不好在哪,應該很容易喝出。
(圖文來源網絡,作者:凡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