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心理學家協會出版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指出:“我們長得很像我們的名字:關于名字刻板印象在人容貌上的體現”。
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有點拗口,換句通俗的話,意思就是你剛出生時原本長啥樣,會隨著年爹媽給你取的名字,漸漸改變。
這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話,特定的名字會帶來特定的面部特征。
比如——如果你爸媽給你取名叫Bob,那么你很可能長成一個圓圓臉;如果你爸媽給你取名叫Tim,你相對可能臉會細長;如果你叫伊麗莎白,成年后你眼角和嘴角的皺紋相對比一般人少;而如果你叫Joy,那么這些皺紋可能就會相對多...
這些例子聽起來好像是在瞎扯,但其實是有一些科學依據的,來自希伯萊大學的 Yonat Zwebner ,教授主導了關于“名字對容貌的影響”的研究。她發現,人們聽到一個名字的時候,不會僅僅把它當做一個名字,而是一個文化概念。
這個概念是人們基于名字的發音、它的含義、周圍取這個名字的熟人,還有叫這個名字的名人等印象形成的,當人們擁有這個概念后,會認為叫這個名字的人,應該擁有什么樣的容貌和性格特點...
比如,人們通常認為叫 Bob 的人天生開朗,胖胖的,有著圓臉。那么,那些被取了 Bob 這個名字的男孩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傾向于去實現周圍人對他的期望,讓自己的性格變得更開朗,吃得更多,變得心寬體胖...
而人們通常認為叫 Tim 的人比較內向、保守,不善社交,臉型狹窄,表情嚴肅...那么基于人們對 Tim 的態度,男孩 Tim 在成長過程中也會慢慢變得像周圍人像的那樣...
這樣講起來,似乎起一個好聽的英文名字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現實情況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取了伊麗莎白的名字,變得像個漂亮的小天使,在這些取英文名的場景,你可能似曾相識--
貌似很多媽媽都喜歡用各種水果給自己的小女寶們起名字,一時間Apple、Peach、Grape滿天飛。
而很多英文老師教過的學生名字也有高度的重合率,叫Jack的小男孩有5個,Tom有3個,Lucy有4個,而Vivian竟多達7個!
如果說上面的例子是沒創意的表現,而有些情況好像更讓人哭笑不得了,一起來看一下--如果王勃的英文名叫One bra,真的是笑哭了,如此說來,小南的英文名應該是叫做Sale nan(感覺有點難…)
那么當下的著名人物和地名呢?李開復 Carefully ?(得罪你了么..)、王健林Jolin Wang (蔡依林亂入~~)、第五大街the fifth avenue (五道口?)、格陵蘭島Greenland(那是青島..)、珍珠港 Pear Harbor(蚌埠?)、紐約New York(新鄉?)
“嗯,取一個好的英文名真的很有必要,否則會讓你看起來很不了解西方文化。”
“每到春節,北上廣的Mary、Vivian 和 David 陸續回家,變成了翠花、大妮和二狗子。”這是幾年前網上流傳的一個段子。近些年,中國人愛起英文名這件事甚至成了一種現象,一種在其他國家并不多見的現象。且不論在外企工作的白領們工位上的姓名牌有多少是英文的,就連現在的小朋友,尤其是在國際學校就讀的中國孩子,也是每人一個英文名。
所以,到底為什么會變成這樣?英文名代表著什么?我們起英文名的行為,究竟反映了哪些固有的思維和價值?如果一定要有一個“地道的英文名”,應該是什么畫風?
也是基于這樣的大背景,最近被而很多諾人玩得不亦樂乎的“取名神器”也成了很多想要擁有英文名的朋友關注的焦點。
在人工智能特別流行,各行各業都開始追求大數據的當下,一個擁有美國政府的統計數據,并對數據和個人特質進行精準匹配的網站應運而生啦。
除了數據的匹配,這個網站還能對于語音和語義作出理解,然后基于中文名字的發音量身定制出每個人的專屬英文名,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叫Jack啦,聽起來就覺得很贊呢!
操作起來也非常的簡單,只需要登錄網站麥迪遜,輸入性別和姓名,就可以出現逼格滿滿的英文名。
還有一個秘密忘了說,量身定制的供參考的英文名字還有好幾個,分分鐘避開英文名同質化雷區的同時,也不會只能想出爛大街的Kate、Lucy、Jack、Tom之類的名字了。
比如,服務上的女性名字排行榜是:Chelsea, Sharon, Charlene, Jocelyn, Jamie, Janice, Johanna, Francesca
男性是:Jason, Jonas, Jasper, Alex, Joseph, Marshall, Christian
很不一樣哦!
當然,除了登錄網站,也可以搜索微信公眾號“麥迪遜英文取名”哦! 對于我們這一代人年輕人,中文名出現在各種證件檔案中,網名成為我們在虛擬空間中的標簽,而英文名則是工作場合或與國際友人交流時的重要名片——對于主體性渙散到了生活的各個不同領域,工作、生活、虛擬空間中都有不一樣“自我”的現代人來說,英文名的重要性絕不低于中文名。
起英文名,為了圖個方便? 從實際的角度來看,英文名相比中文名在國際場合中的確更好發音。由于我們從小學習的漢語拼音是為了方便學習而創造的,并不是一種國際通行的音標系統,因此根據拼音讀名字,時常會讓歪果仁陷入一種“我要怎么開口”的迷惑狀態中。比如 q、x、z 這種發音,在中文和英文系統中的讀法不同,按照英文讀這幾個音的時候會讓人有一種舌頭打結、欲哭無淚的感覺。
再加上中文有音調,即使拼寫正確,被英美國家的人叫出來依然感覺怪怪的。 從中文到英文,隔了一整個語言世界,在英語世界里突兀地出現中文,的確會給人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這常常讓愛“隨大流”的中國人感到不安。
在工作中如果有大量涉外的業務,尤其是在外企的工作,中國工作人員的英文名就表示接受外國的,或者說國際通用的“游戲規則”。也就是說,不管你的中文名是翠花、二柱子還是狗蛋,在你被稱為 Vivian、David 和 Michael的工作場合,你都是外國工作標準的執行者。
甚至一些本土的公司,英文名也成了標配。比如百度,李彥宏在上下員工口中都是以Robin的身份而存在,甚至連內部郵件地址也是這樣。相比起來,“李總”“李董”這樣的叫法,仿佛就有一種鄉鎮企業領導的既視感,這是追求洋氣的國人所避之不及的。
所以說,英文名的確不只是一個新的稱呼那么簡單。更多時候,英文名也象征著人們在思維模式和言行舉止上有意無意地向外國靠攏,一個新名字就像一種新身份,對行事方式有約規作用。
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字時,是相當傳統,甚至保守的。例如起名結果引起全國關注,甚至有博彩公司為此下注的,英國威廉王子的女兒夏洛特公主,她的名字就是傳統起名法的最佳印證。小公主全名夏洛特?伊麗莎白?戴安娜(Charlotte Elizabeth Diana)。其中,夏洛特是爺爺的名字查爾斯(Charles)的女性對應名,同時也是公主的姨媽、凱特王妃的妹妹的中間名。而伊麗莎白則無須贅述,除了致敬自己的曾祖母、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伊麗莎白還是凱特王妃及她的母親的中間名。最后毫無疑問,戴安娜是為了紀念小公主的奶奶,已故的戴安娜王妃。
中國人在起英文名時并沒有如此深厚久遠的起名文化傳統,難怪不少老外在聽到中國人介紹自己 DIY 出來的、有些光怪陸離的英文名之后會愣神半天。
雖然并不是每個人都一定需要一個英文名字,但如果需要的時候,有個適合自己的特點,又能寄托美好愿望的英文名字還是不錯的。美國《Harpers Bazaar》雜志每年都會評出進來最受歡迎的英文名字,很有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