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7.22億元!銀監會對廣發銀行開出史上最大罰單?
銀監會8日發布公告顯示,對廣發銀行“僑興債”案件罰沒合計7.22億元,其中,沒收違法所得1.75億元,并處以3倍罰款5.26億元,其他違規罰款2000萬元。
同時,銀監會對廣發銀行惠州分行原行長、2名副行長和2名原紀委書記分別給予取消五年高管任職資格、警告和經濟處罰,對6名涉案員工終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對廣發銀行總行負有管理責任的高級管理人員也將依法處罰。目前,上述6名涉案員工已被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此外,銀監會責成廣發銀行總行按照黨規黨紀、政紀和內部規章,對總行相關高管及責任人員嚴肅處理。
開最大罰單促銀行長效合規機制建設
這是一起銀行內部員工與外部不法分子相互勾結、跨機構跨行業跨市場的重大案件,涉案金額巨大,牽涉機構眾多,情節嚴重,性質惡劣,社會影響極壞,為近幾年罕見。
2016年12月20日,廣東惠州僑興集團下屬的2家公司在“招財寶”平臺發行的10億元私募債到期無法兌付,該私募債由浙商財險公司提供保證保險,但該公司稱廣發銀行惠州分行為其出具了兜底保函。之后10多家金融機構拿著兜底保函等協議,先后向廣發銀行詢問并主張債權。由此暴露出廣發銀行惠州分行員工與僑興集團人員內外勾結、私刻公章、違規擔保案件,涉案金額約120億元,其中銀行業金融機構約100億元,主要用于掩蓋該行的巨額不良資產和經營損失。
“作為銀行業有史以來最大單筆處罰,罰沒金額令銀行業等金融機構震驚。”中國社科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表示,“僑興案”中暴露的違規擔保具有更大傳染性,帶來鏈式反應。銀行引起的風險會擴大到整個金融系統,合規經營、合規管理是最基本要求,銀行業要做長效合規機制建設。
根據銀監會通報,案發時廣發銀行治理薄弱,存在著多方面問題。
一是內控制度不健全,對分支機構既存在多頭管理,又存在管理真空。特別是印章、合同、授權文件、營業場所、辦公場所等方面管理混亂,為不法分子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提供了可乘之機。
二是對于監管部門三令五申、設定紅線的同業、理財等方面的監管禁令,涉案機構置若罔聞,違規“兜底”,承諾保本保收益,嚴重違反法律法規,嚴重擾亂同業市場秩序,嚴重破壞金融生態。
三是涉案機構采取多種方式,違法套取其他金融同業的信用,為已出現嚴重風險的企業巨額融資,掩蓋風險狀況,致使風險擴大并在一部分同業機構之間傳染,資金面臨損失,削弱了這些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四是內部員工法紀意識、合規意識、風險意識和底線意識薄弱,有的甚至喪失了基本的職業道德和法制觀念,形成跨部門作案小團體,與企業人員和不法中介串通作案,收取巨額好處費,中飽私囊。
五是經營理念偏差,考核激勵不審慎,過分注重業績和排名,對員工行為疏于管理。在“兩個加強、兩個遏制”等多次專項治理中,均未發現相關違法違規問題,行為排查和內部檢查走過場。
糾罰并重治亂象、強監管
此次監管舉措,體現了監管部門強監管、治亂象的決心。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曾剛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往很多行業亂象屢禁不止,一方面是由于監管規則不完善,另一方面是監管力度不夠大,違規成本過低。提高處罰力度、增加違規成本是必要手段。
今年“監管強化、合規經營”趨勢明顯。銀監會開出的罰單不斷刷新千萬元、億元級的紀錄,把查處銀行業大要案作為強監管的有力抓手,堅決治理市場亂象,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堅持“監管姓監”定位。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近日在2017年城商行年會上表示,違法違規或許能帶來1000萬元的收入,但是未來極有可能面臨3000萬元至5000萬元的處罰。
曾剛表示,在強監管的背景下,加大查處力度,從長遠來看能起到很好的震懾作用,將有效抑制金融亂象。
銀監會表示,下一步將繼續依法加大監管力度,不斷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工作,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同時積極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找準定位,回歸本源,切實提高內控合規水平,使鐵的制度、鐵的紀律得到鐵的執行,真正形成“不敢違規、不能違規、不愿違規”的銀行業合規文化,確保銀行業依法合規穩健運行。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