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近年來,業主方羅列出的、洲際在管理上犯下的幾大“罪狀”:
1、長年虧損,業績未達業主方預期。
據報道,上海浦西洲際酒店自2009年年底開業以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我們投入巨額而建造頂級五星級酒店,裝修和配置均為最豪華的,每年折舊成本很大。”據業主方透露,2010世博年該酒店僅完成業績指標的70%,而去年僅完成業績指標的30%,平均入住率都不到50%,最低時僅有10%多的入住率。作為一家豪華五星級酒店,其房價甚至一度跌到500至600多元一夜,而市場同檔次酒店平均價格至少是1000多元一夜。
“2003年簽訂的管理合同中,對方承諾我們不會低于同等業績平均水平的80%,但在6年時間,最終實際連60%都不到。”與洲際發生撤牌糾紛的三亞華宇控訴,三亞華宇在6年時間里總計支付了3600多萬元管理費等費用,但與同區同級酒店同等規模喜來登相比,2007年對方年營收已達到2億元,而三亞華宇時至解約之日,年收入剛剛過億元。
2、管理混亂,人員大量流失。
“酒店由洲際酒店集團負責管理,管理均由他們委派的總經理說了算,但兩年多來洲際一直無法派出合格的管理團隊,兩年中換了4任總經理、4任財務總監、5任銷售總監,最離譜的是整個酒店每年的員工流失率高達50%。管理上的混亂造成數名員工偷盜酒店物品,其中7名被處以刑事處罰。”浦西洲際業主方有關負責人表示,頻繁的人事變動令酒店管理極為混亂,業績出問題。另外,該酒店還曾被食品藥品監督部門、工商部門等警告和行政處罰過。
無獨有偶,洲際在三亞遭遇“婚變”時,亦被曝頻繁“換血”,在6年中換了6任總經理。
4、毫無責任心,損毀資產。
“所有的建設成本、折舊等都是業主成本,與管理方無關。或許因為輕資產模式,故而管理方在經營中會出現不愛護固定設備、固定資產流失嚴重等問題,我們一套德國進口的廚房設備照理來說至少可用10多年,現在才2年就報廢了”,浦西洲際業主代表透露。
有報道稱,與洲際發生撤牌糾紛的三亞華宇指出,洲際不重視業主的資產,其一套價值300萬元的空調設備,在更換冷媒時,管理方用400元的三無產品代替原本應是1500元一罐的原裝產品,造成空調設備基本報廢。
5、采購方面存在嚴重問題。
據悉,導致浦西洲際“婚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管理方在采購方面存在問題”。而此前,與洲際發生撤牌糾紛的三亞華宇亦曝出,酒店用品的采購價格和采購流程存在嚴重問題。而此前管理方堅稱采購價格不存在問題,并提供了“虛假報告”。
6、管理方無作為,損害業主利益。
“對于酒店的混亂狀況,自2010年起我們多次要求他們進行整改,每次洲際酒店集團都承認管理上有問題并承諾整改,然而事后業績仍舊未見好轉。”上海浦西洲際酒店業主方如是表示。
2010年4月,三亞華宇皇冠假日酒店酒店總經理將離任,管理團隊不作為,致使酒店市場競爭指標至8月份總經理離開下降達75%,三亞華宇認為是管理方故意所為,嚴重影響其利益。
“洲際們”應該反思
對于浦西洲際業主方的“指責”,盡管洲際不愿回應太多,但在洲際給業主方的相關函件中顯示,洲際與業主方的最大矛盾點在于拖欠管理費及業主方干擾日常運營管理。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浦西洲際的“誰是誰非”目前尚無定論。
然而,不同的兩家酒店,卻反映出相同的問題,這是洲際應該去反思的。
有從業人士指出,洲際頻繁與中國業主方交惡分手,其實是輕資產式模式下的瘋狂擴張后,潛在危機開始爆發。
“酒店的大規模擴容,讓國際酒店集團逐漸在追求短期效益和長遠口碑的關系中產生動搖。為爭奪網點,很多國際酒店品牌放低了管理門檻,明知選址、物業有問題,但為貼上自家招牌也頻頻簽約,于是一段不適配的‘婚姻’開始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問題的存在,洲際并非孤例,而是很多國際酒店存在的潛在危機。在那些表面風光的“婚姻”背后,或許早已是暗流涌動。
站在十字路口的“洲際們”,如今面臨的是速度與質量的博弈。而只有邁過了這道管理升級與模式變革的“坎”,原先的商業模式與美好愿景才有可能持續下去。(文: 亞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