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石頭”
奇石收藏賞玩 重在文化修養
廣東玩石隊伍目前已不下10萬人
“觀賞石收藏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從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到唐宋元明清各朝更為盛行。歷代賞石文化活動主要是在上層社會中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貴中流行,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賞石、藏石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和相當的文化修養。”奇石收藏家陳連峰告訴記者,奇石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可供人們欣賞把玩,陶冶情趣,而且頗具經濟價值。“早在宋朝,就有‘一石換一宅’的典故,如今更有不少企業家步入收藏奇石的行列。”陳連峰說。
陳連峰表示,隨著國家經濟繁榮,人民生活逐漸富裕,文化素質不斷提高,許多人把追求藝術享受、追求自然美[2.30 0.00%]作為一種時尚。因此,歷史悠久的中華石文化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興旺時期。“藏石、賞石、悟石、玩石、展石、論石之風經久不衰,愛石者隊伍不斷擴大,奇石市場形成規模。目前,廣東玩石隊伍至少不下10萬人。”
雖然堅持“奇石有價有市”的觀點,但陳連峰卻并不支持“天價奇石”現象泛濫。陳連峰說:“奇石收藏,玩的是文化修養,玩的是知識積累。奇石之奇,在于細膩的石質、鮮艷的石色和優美紋理圖案。發現奇石的過程是一種難以言表的美的享受。因此,我認為,奇石收藏在于收藏的過程、發現的過程,而非盲目地追求高價、天價。”
玩家教路
奇石最忌人工打磨
“許多高價奇石、天價奇石都是拿‘像與不像’大做文章,事實上玩石不重‘形’而重‘真’和‘意’。”胡成偉指出,現代賞石要點為“形、質、色、紋、真、意”,“形”和“色”只是賞石的初級標準,而“真”和“意”才是業界公認的玩石最高標準。也就是說,像形只是欣賞石頭的最低層次。
“奇石,貴在天然,天然是奇石收藏的根本!奇石是不可雕琢、不可打磨的。奇石要求必須沒有一點人工痕跡,甚至連石頭底部也不能切,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奇石。凡經過打磨的、切割的、鉆孔的、修形的石頭,在嚴格意義上來說都不叫奇石,只能叫觀賞石或工藝石。”胡成偉以一塊名為《千山萬水》的戈壁石為例子向記者介紹:“這塊石的主體形態不錯,有如連綿的群山。如果沒有切底,這塊石的價格可在20萬到30萬元,但由于它切了底,因此只值3萬元左右。”
“奇石分水沖石、卵石、山采石、沙漠石、木化石、礦物晶體石等。如果作為茶余飯后的娛樂、把玩,可以選擇象形石或者畫面石;作為居室內陳列,可選擇總體視覺效果好的、優雅的景觀石等。更高層次的玩石標準則追求古樸和意境。”胡成偉建議,收藏奇石首先要對奇石有一定的認識,并且收藏方向應建立在“精品意識”的基礎上:“但最重要的是,根據自己的經濟基礎、量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