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微信朋友圈內各色“微整大師”悄然出現,他們打著“國際機構認證”的旗號,沒有任何營業執照或許可證,就在美容院、美甲店、甚至居民樓內支一張手術臺,為求美者施術。據《2017中國醫美行業黑皮書》統計顯示,中國黑診所數量已超60000家,是正規診所的6倍;黑診所年手術量為正規診所的2.5倍,超2500萬例。每年黑診所約發生4萬起醫療事故,手術感染、疤痕嚴重等問題屢見不鮮。
近日,福州的林小姐經朋友介紹,結識了微信朋友圈內一位“整形李醫生”,其聲稱只需999元就可以注射水光針,還可以上門服務,因為是朋友介紹,林小姐沒多想就付費治理了。林小姐向記者表示,剛開始只是感覺打的過程很痛,但是專家說這屬于正常現象,也就沒有在意。但是打完之后,整個臉開始出現起痘,紅腫,感染等癥狀。目前林小姐已經到正規醫院做了檢查,結果是細菌感染。
揭開黑幕
“暴利”與“無知”導致非法行為猖獗
與林小姐有著類似遭遇的愛美人士還有不少,究其背后原因是暴利催生了惡魔的爪子。據業內人士透漏一些違規的美容機構為了賺錢,會購進廉價的藥品和針劑,甚至有些針劑、藥品都被二次包裝過,打上英文或韓文字樣,將國產貨包裝成進口貨,二三十塊錢的成本價對外卻銷售數百元至數千元不等。在林特醫藥關于《關于得瑪莎中國假貨針頭的無菌實驗》中顯示,非正規渠道采購的得瑪莎水光注射針頭,含有大量的吉利蒙念珠菌,容易引起注射者的皮膚感染及病變。
圖 得瑪莎水貨針頭無菌試驗報告結果(由林特醫藥提供)
衛生監管部門認為,市民對美容知識了解不足,也是導致非法醫療美容行為多發的原因之一。醫療美容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常說的打玻尿酸、瘦臉針、水光針等,都屬醫療美容范疇。而生活美容服務一般是非創傷性和非侵入性的皮膚清潔、護理、保養,比如市民們常去美容院洗臉、按摩臉部。
我國醫美行業發展迅猛,但由于缺乏統一的行業規范,相關管理辦法滯后,再加上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導致相關醫療事故頻頻發生。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郭樹忠曾表示說:“在修復過程中,我們發現患者注射物的層次混亂,有深有淺,取出時很麻煩。一些注射物長期殘存在體內,甚至誤入血管,造成局部血管堵塞,輕則毀容,重則引起失明甚至死亡。”(來源:中華網)由此,專家建議,除了加強監管外,消費者應該學會識別風險,保護自己。
專家建議
市民要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學會識別“水貨”
北京林特醫藥白醫生提示消費者:“開展醫療美容項目的機構必須在衛生行政部門執業登記,并領取《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醫生也要取得《醫療機構從業人員執業許可證》。注射看起來簡單,但對注射環境 和醫生的要求很高,很可能會對消費者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消費者也要學會識別水貨假貨。很多醫療美容所用的產品器械,其外包裝均有特定編號,可以到該廠家的官網查詢。白醫生還說:“比如消費者注射水光針前,可以看下機構使用的一次性針頭是否是正品,可以通過得瑪莎公眾號,掃描二位碼檢驗,以保證自身利益。”
醫療美容行業在我國的發展時間尚短,很多消費者無法明確區分醫療美容項目和生活美容項目,甚至無法辨別醫療美容機構和生活美容院。維護求美者的利益,引導行業的健康發展,一方面需要國家加大監管力度,抵制黑整形,另一方面,也需要醫美從業者對于正品的積極倡導。消費者更要提高警惕,防止自身利益受到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