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的時代,時尚雜志的銷量依然強勁,他們的廣告展示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雖然,越來越多網紅博主的涌現已經給他們制造了威脅。
在英國,紙質雜志在半年里已經流失了超過100萬的受眾或訂閱用戶。諸如《Loaded》、《Zoo》、《Nuts》、《FHM》等等雜志都已經消失或者只做電子版,連創刊已經64年的音樂“圣經”《NME》都已經取消了收費,只為增加銷量。
但在這樣低迷的大環境下,百年老牌時尚雜志《Vogue》和著名生活設計雜志《WallPaper》卻打算推出有史以來最龐大的期刊,而另外一本時尚雜志《Glamour》也打算繼續增肥。為什么時尚雜志沒有被數碼時代紙媒蕭條的規律影響?
《Vogue》所屬媒體集團康泰納仕(Condé Nast Publications Inc)的全球執行總裁尼古拉斯-柯瑞奇(Nicholas Coleridge)表示,時尚雜志仍然火爆,主要是因為其閱讀體驗還是平板無法替代的。
“時尚雜志的手感和吸引力是其它平臺無法復制的。”他說,“這跟紙張的重量、墨水印刷的質感都有關。翻開雜志就聞到錢和欲望的味道,讀者的情緒一下就改變了。廣告商也是很明白這點的。”
全球最大的媒體投資集團“GroupM”才做出預測,稱今年紙質雜志的廣告投放量會降低到3.2億英鎊,比去年下跌14%,但時尚雜志卻一再取得業績突破。
《Vogue》年中6月刊的封面人物是凱特王妃,而雜志的總頁數達到464頁,其中廣告頁數達到264頁,創了新紀錄。而《Time》旗下的《Wallpaper》雜志,其9月刊厚達508頁,其中有230頁廣告。
漢威士媒體集團(Havas Media Group)的出版負責人喬-布雷克(Jo Blake)說:“很多人以為紙媒廣告已死,但時尚媒體守住了陣地。很多奢侈品牌依然把他們當作最重要的投放平臺,比電視重要,高端雜志依然是他們的首選。”
柯瑞奇的教女——模特卡拉-迪瓦伊(Cara Delevingne)登上《Vogue》9月刊封面,把銷量刺激到了23萬。柯瑞奇指出,《Vogue》在1989年能賣出13.5萬份,而現在的平均銷量為20萬,《Tatler》雜志從年均2.5萬漲到了9萬,《GQ》從4萬漲到10萬,互聯網的爆發對他們沒有多大打擊。
康泰納仕集團最近決定拋棄15年前《Glamour》雜志帶起的潮流,不再做跟“手袋”一樣大小的雜志。讓雜志開本更大,看起來成本會更高,但出版總監杰米-喬寧(Jamie Jouning)表示,這樣的變動,是為了滿足高級廣告客戶的需求,因為紙張太小,無法全面呈現他們的廣告創意。
《時尚芭莎》、《Elle》、《時尚先生》等雜志從屬的媒體集團赫斯特英國就已經開始在商品展示上做創新。《Elle》就曾用精美盒子做包裝,而《時尚芭莎》也跟諸如布萊尼姆宮的賽馬選拔活動合作,成為展區雜志。這都能刺激雜志銷量,完成推廣任務。
但即便如此,數字時代的變革還是快要來臨了。自從2010年蘋果公司推出iPad后,時尚雜志的平板化就很被看好。但現實卻是,雖然平板電腦上的雜志銷量越來越高,以每年50%的速度遞增,但增長最多的還是嚴肅新聞媒體,比如《經濟學人》、《倫敦周刊》和《觀察家》。
根據“Group M”估算,假如把時政新聞的內容排除,上半年的雜志銷量反而整體降低10%。“我們不認為雜志數碼化有效果,只有例外。”高科技和媒體研究機構恩德斯分析公司(Enders Analysis)的執行總裁道格拉斯-麥凱布(Douglas McCabe)稱,“大牌雜志還會是消費者和廣告商重點關注的對象,但社交網絡上的網紅博主還是會對他們產生競爭威脅。”
“數碼時代讓信息不再需要載體的界限,雜志未來想要保住競爭力,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行。”
編譯|ke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