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游客的數量、投資和消費水平均位居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入境的國際游客之首。隨著中國游客數量的上升以及中國大陸游客的涌入,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開始為增加的游客人數做準備。在攝影師Tony Ellwood的指導下,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開始意識到要吸引維州的中國人群,必須要結合自身項目開展一些特定的收藏和展覽。
印度當代最知名藝術家蘇博德·古普塔(Subodh Gupta)正在墨爾本舉辦的名為 “Subodh Gupta: Everyday pine” 的個展就是吸引中國游客的一個好例子。在該展覽中,蘇博德·古普塔向觀眾傳達了印度基本信條,即神圣之處在日常生活情景中隨處可見。
在靜謐豪華的空間之中,不銹鋼、青銅器閃耀異彩,鋁制品散發出昏暗光線,與光滑的地板和優雅的圍墻相得益彰。蘇博德?古普塔在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的這場個展的特殊之處在于,他所呈現的是印度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可在每家每戶、街道、火車、村莊中隨處可見,與人們在展覽中熟見的抽象物或難以理解的無名物不同,讓人耳目一新。該個展由印度知名藝術家蘇博德?古普塔與紐約收藏家Larry Warsh傾情合作,共同推出。
(印度當代最知名藝術家蘇博德·古普塔在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舉辦的名為“Subodh Gupta: Everyday pine”的個展)
高級策展人Simon Maidment解釋道,古普塔借鑒了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的現成品概念,“將日常事物放置在藝術展覽的情景當中,使其轉變為藝術品。” 該個展中能體現這一轉變的最鮮明的例子就是擺放在展覽正門口的一件名為《非常饑餓的上帝》(Very Hungry God)的作品。
Simon Maidment 和 Larry Warsh. (照片來源:Tom Ross)
這座由桶、鍋、碗、罐等不銹鋼器皿匯聚而成的龐然大物密密麻麻閃耀著光芒,整個作品試圖將現代印度廚房打造成一座“現世廟宇”,將所有可用的器皿、偶像以及整個存在都獻奉給那位“饑餓的上帝”。
古普塔將他在印度比哈爾的成長經歷作為創作源頭。在比哈爾,像廚房器皿等日常用品一旦被獻奉給上帝就變得神圣起來。同時,不銹鋼也深深地扎根在印度現代生活之中,正如Simon Maidment所說,“不銹鋼與二十世紀印度的現代化和經濟發展相得益彰,在日益現代化和緊迫的社會里,不銹鋼成了人們欲望的象征”。
蘇博德?古普塔
另一個令人驚喜的作品叫做 “Gober Ganesha”。 銀色的籃子上裝乘著許多閃耀著金光的牛糞,氣勢傲人地放置在玻璃盒后面。其實,古普塔只是將這些牛糞簡單鍍上黃銅,并擺放在玻璃盒后方,即成功地將農村生活中最基本樸實的物品轉化成祭祀品,象征著上帝的臉龐。《非常饑餓的上帝》這類作品已經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了神圣的光輝,正如現代印度社會目前仍存在的二元性——牛糞象征了印度社會對牛的尊重,但同時,牛糞也是一種藥物和燃料。
古普塔也從旅行中尋找靈感。在“Fly With Me” 這件作品當中,卷好的行李和床褥以及箱子分別被固定在車輪旁的架子上,雖然所有東西由鋁制成,但能從中即刻聯想到印度車廂或車站行李寄存處。這件作品不僅是在當代印度旅行的寫照,而且正如Maidment所說,“代表了獨立印度的轉型,代表了1947年印度分治慘案人們動蕩的生活” ,當時將近1500萬人民因此流離失所。古普塔的作品 “將日常生活與某種更深刻的東西完美結合,背后蘊含的或是影響眾多生命的重大事件,或是一股隱形的力量,又或是對新事物以及新地點的憧憬。”
“Everyday pine” 這場展覽著眼于普通印度生活的偉大和渺小之處,著實發人深省。同時它也是策展與命名的一場試驗,從觀眾的駐足閱讀到凝視,一件作品換到另一件,這些行為都是評判展覽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供稿:Jing Daily精日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