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美錦
玉鈺壺
錢美錦簡介
又名錢美景,青年陶藝家,江蘇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1973年生于丁山陶藝世家,1990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拜高級工藝師陳國良為師,多年來潛心練就制壺技藝,基本扎實,并善集名家所長,特別是對傳統作品認識,使其溶化于創新之中。力求創作出具有特色風格的作品。
其作品“漢韻”提梁茶具,榮獲廈門國際茶文化節金獎;“合菱”壺榮獲華東地區工藝品禮品精品展銅獎。許多作品在“紫玉金砂”、“天地方園”等雜志上刊登,深受紫砂愛好者好評并收藏。
宜興紫砂經數百年的傳承與發展,時至今日已經十分成熟地構建了自己的文化體系,雄立于中國乃至世界陶瓷藝術之林。
紫砂壺作為茶、陶文化合一的產物,自明清以來,其造型藝術(花貨、光貨、筋瓤貨),已經確定了特有的規律和法則。以陳曼生為代表的文人雅士由于酷愛紫砂壺而將書畫、詩詞、銘文介入紫砂壺,加重了文化氣息及藝術品位,形成了文人風格,從而使紫砂壺的價值躍升,受到了世人的高度贊賞,視同拱璧。
現代的生活造就了現代的藝術,以及與其相應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一些陶藝家和學院師生也直接參與到紫砂壺的設計與制作中,再加上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而新一代年輕紫砂技藝人員的學習、生活、文化和社會背景的不同,他們想用紫砂泥捏制出傳達主觀審美和內心感受的壺藝作品,并通過現代意識融入傳統,展現一個全新的境界和壺體造型,人們稱之為“紫砂陶藝壺”。這種新門類的“現代陶藝”紫砂壺出現在紫砂藝苑,是一種潮流,一種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一種大眾審美的需求。我以為它的出現,將讓“海納百川”的紫砂壺增添新的形式和情趣,蘊涵豐富的內容,這也是紫砂的傳承和創新。
吳鳴的“與先賢對話”、“莊子·子非魚”、“竹林尋賢”,葛陶中、吳鳴合作的“期待”,史小明的“皮包壺”,徐曲、鮑驤的“天蓬茶具”,徐良的“曲韻系列”,李瑋的“秋風”,徐維明的“鞠躬盡瘁壺”,陳國良的“圓三角壺”,陳建平的“竹鞭壺”,陸文霞的“情結壺”等,這些壺形陶藝作品淡化了壺的功能,強調了作品的形式美,其構思讓觀賞者無限遐想,表現手法讓陶藝家自由揮灑。不僅豐富了紫砂壺的語言,又展示了獨特的境界、獨有的心語、獨創的內涵。我們不妨擺脫一下傳統的審美習慣和世俗眼光,用包容的心態去審視和欣賞紫砂陶藝壺。其實,它們不但賞心悅目,而且回味無窮。
紫砂陶藝壺也是從傳統中走出來的,一是用紫砂五色土為原料,二是用打泥片、鑲接成型的手工制作,既有它的質地美,又有它的裝飾美,只不過是在造型中融進了新的理念,巧妙地聯系器物的里外空間,將重功能的傳統紫砂壺,蛻化出一種具有鮮活生命且能表現個人情感世界的純粹陶藝,顯示出渾沌而清明、抽象又具象的形體。此時,壺的使用特性不再是第一位了。
如今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世界。陶藝的創作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特別是在多元文化框架下的宜興紫砂,也應該百花競艷。所以紫砂傳統是文化形態的延續、發展,在這基礎上可以做多種多樣的嘗試,關鍵在于題材是否實用,手法是否傳統,創作審美是否有現代性、創造性和個人風格。人們完全可以用傳統題材和手法表達現代理念和情感。
紫砂壺的創新設計應該提倡個性和單一性,因為現在紫砂圈內,作品的重復太多了,仿制和抄襲司空見慣,雖然這是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和供求狀態,但是隨著知識產權的完善和文化藝術品位的提升,將會逐步改變。傳統紫砂壺也好,現代陶藝壺也好,也許最重要的是創新和文化,壺友、藏家喜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