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歌酒莊總經理保羅·龐塔利爾的傳奇一生
瑪歌最佳搭配
1983年,龐塔利爾首次加入瑪歌酒莊,那時的他27歲,剛畢業兩年。龐塔利爾在學校主修農業工程師,并獲得了釀酒學博士學位。之后,他在圣地亞哥(Santiago)的羅馬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教授了18個月的釀酒學。直到加入瑪歌之后,龐塔利爾才發現這份工作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在導師埃米爾·佩諾(Emile Peynaud)的引薦之下,瑪歌酒莊莊主科琳·門澤羅(Corinne Mentzelopoulo)親自雇傭了龐塔利爾。他們共同管理瑪歌酒莊,保證其正常運行。
從未超越的搭檔——斯蒂夫·斯普利爾(Steven Spurrier)
《醇鑒》顧問編輯斯蒂夫·斯普利爾將他與龐塔利爾的關系描述為“甚至不能被讓-伯納德·德爾馬斯(Jean-Bernard Delmas)與侯伯王酒莊(Haut-Brion)的關系所超越。很難想象,如果瑪歌酒莊沒有龐塔利爾,會變成怎樣”。
早期
龐塔利爾出生在波爾多,年輕時候的他一直待在父母建立的隆格圣利格酒莊(Chateau La Loge Saint-Leger)之中,并在最好的學校上學。最初,龐塔利爾考慮的第一份職業是做一名醫生,他曾在一次采訪中提到,“葡萄酒對我來說太普通了,我無法想象將它作為自己的職業選擇。”
但是,龐塔利爾還是決定追隨本心,想要從事農業工作。1975年,他在著名的巴黎農學院(AgroParisTech)獲得了學位,并且在這里強化了葡萄栽培和釀酒技術。隨后,他還在塔朗斯(Talence)的波爾多釀酒學院學習,并發布了一篇關于木桶陳年對紅葡萄酒的影響的學位論文。
加入瑪歌酒莊
龐塔利爾在瑪歌酒莊的前七年一直在菲利普·巴雷(Philippe Barre)身旁學習。1990年,菲利普退休后,龐塔利爾正式成為了瑪歌酒莊的總經理。在他的管理下,瑪歌酒莊一直出產著極佳的年份酒,并在世界名莊中建立了自己的地位。
1984年,龐塔利爾與好友布魯諾·普拉斯(Bruno Prats)在智利成立了保羅·布魯諾酒莊(Domaine Paul Bruno)。近期,他幫助自己的兒子泰保特·龐塔利爾( Thibault Pontallier)創建了龐特藝術( Pont des Arts)葡萄酒品牌。但是,毫無疑問他將永遠與瑪歌酒莊密切相連,這個他深愛著并且永遠不會背棄的酒莊。
一位非凡的天才
“失去了保羅·龐塔利爾的世界顯得無比悲傷,”《醇鑒》的總經理莎拉·科普(Sarah Kemp)說道,“一位非凡的天才,一個了不起的男人。他就是自己釀造的葡萄酒的化身,優雅細致。他的人性和善良豐富了許多人的生命。我們將會永遠懷念他。”
菲利普·巴斯卡雷斯(Philippe Bascaules),與龐塔利爾一起在瑪歌酒莊釀造了11年的葡萄酒,他說道:“我羨慕的不僅是他的謙遜,還有他對葡萄酒的激情。他過去常說質疑是所有科學研究的驅動力。這是他感受最深的事情,也因此使他變得更為開放和人性。“
“當然,每次和他談論葡萄酒時我都非常高興,我們還會討論歷史以及其他一些令他非常感興趣的話題。”
龐塔利爾逝世后,留下了妻子和4個孩子,紀堯姆(Guillaume)、泰保特、愛麗絲(Alice)和安東尼(Antoine)。2015年是他在瑪歌酒莊的第33年。
追悼會的詳細內容還未被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