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永陵
成都永陵墓室建筑
永陵堪稱陵墓建筑史上的一例經典之作,經歷千年的風雨剝蝕,卻仍然固若金湯。永陵中王建的墓室,坐向呈正南北向,方位定向極為精確,說明當年建造永陵時曾由專家進行過精確測量。昨日,記者再次走入其中,聽成都永陵博物館副研究員馬文彬解開這個神秘王陵的奧秘。
王陵建在地表是因地制宜
“走入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墓室,你便會發現它的奇特之處。”馬文彬領著記者走進永陵地宮。一入地宮入口,馬文彬停下腳步,他告訴記者,王建的陵墓是唯一一個被發現建于地面上的王陵。“永陵在沒被發掘前,曾因為凸起像一座小山,老成都索性將小山比作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撫琴臺’,然后也就有了附近的‘撫琴大街’‘撫琴臺街’‘撫琴小區’。后來,人們為了躲避日軍飛機轟炸,在‘撫琴臺’挖建防空洞,無意中發現磚基。這一意外發現引起了考古學家極大的興趣,由此揭開了永陵挖掘的序幕。”
古人講究入土為安,所以墓穴多在地下。為何永陵的墓室如此一改傳統,把墓室建在地表呢?“史籍沒有記載,具體原因未知。但是我們可以了解成都的地貌地質情況,猜測一二。” 馬文彬告訴記者,由于成都地下水豐富,有著“挖地三尺即見水”之說。特別是古代成都地下水位高,可能為防地下水侵蝕、淹沒地宮,人們大膽想出了將地宮修建在地表的方法。此外,在王建的墓冢底部,古人還用純凈的黃黏土夯筑了一層厚1米的夯土臺基,形成結構緊密的防水層,在防水層的中、上部還設計有兩層由北向南略微傾斜的小卵石層作為疏水層。防水措施科學而嚴密。“很明顯,永陵墓室建在地面,不墨守成規,是因地制宜,也是大膽創新。”
永陵墓室建筑 券拱結構牢不可破
除了將永陵墓室建在地面外,王建墓室的堅固結構也可圈可點。馬文彬介紹,王建的整個墓室全長30.8米、寬3.8~4.4米、高4.4~6.4米,分為前、中、后三室,由于建在地面,因而對如此寬大的墓室和建筑結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永陵發掘后,成都曾發生過多次地震,地震發生時,成都市內層層晃動,普遍有感。然而,事后人們對王建墓室進行觀察,卻發現這些對墓室并沒有什么影響。”
那么,這座經歷千年風雨的墓室,為何能如此堅固,它又是如何修建起來的呢?這一奧秘的關鍵就在14道券拱上。到底什么是券拱呢?馬文彬給記者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像一根樹枝,我們拿著它的兩端向中間一折,樹枝就被彎成“弓”形,在建筑上,如果用石塊或磚塊砌成這種“弓”形,就成了所謂的券拱。
“永陵內,就有14道這樣的券拱。但神奇的是,永陵內的券拱有內外兩層,外層用的是青磚,內層用的則是石磚。而這些石磚跟平時所見的磚形不同,普通磚的形狀是長方體,位于永陵頂部的石磚卻是棱臺體,這種磚從側面看就是一個梯形。”為何要用這樣的磚呢?馬文彬告訴記者,用這種形狀的磚,是因為券拱相當于一個空心的半圓柱體,它的內表面的面積自然會小于外表面,所以把這些棱臺體的石磚按照統一的方向,即寬的一面放在最外層,便能輕而易舉地解決券拱內外兩面的面積差。如果單獨拿掉一塊的話,就能發現這塊石磚像木工常用的“楔塊”一樣是塞進券拱里的,這種結構大大增加磚塊間的摩擦力,再在縫隙間灌注黏土和石灰,那么它就會更加牢固,根本不會掉下來。此外,根據地宮前室地面的兩塊石板上刻的“金水”“東川”字樣我們猜想,這些堅固的石磚應該來自距前蜀都城數十公里外的川東北一帶,那里地處龍泉山脈,所產的“硤口石”十分有名,至今仍是上好石料的產地。
聽完馬文彬的講述,記者不由感慨:永陵共有14道券拱,每道券拱又不完全相同,這樣一種結構如此精巧,又如此堅固!
繁榮的經濟、文化才是真正“后盾”
為何在晚唐五代時期,成都就能夠建造出如此水準的建筑?馬文彬認為,晚唐五代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動亂時期,全國范圍內藩鎮林立、戰火連綿。地處西南的四川地區,因其是一個內陸盆地,四周均有高山與外部相隔,所以,社會治安相對穩定。加上前蜀王建任用賢才、采納忠言、發展生產、勸課農商,成都在唐代繁榮的基礎上保持了持續發展,文化也催生出繁榮景象。
彼時的成都,名人輩出。以詩詞著稱的韋莊、道教史上的集大成者杜光庭、詩書畫三絕的高僧貫休、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宗師黃荃、在天文歷法的推算上被公認為天下第一的天文學家胡秀林等,都是前蜀時期成都的文化名人。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成都繁榮的經濟、文化背景,促使了巴蜀地區建筑的發展,并起著承唐啟宋的作用。永陵的‘智慧’建筑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誕生的。永陵的建造,見證了成都晚唐五代時期的歷史輝煌,彰顯著成都強大的創造力。” 馬文彬說。
來源:成都日報 記者:王梓均 編輯:邱令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