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里,我國面臨著城鎮化,沙漠化和污染帶來的嚴峻后果,曾經豐富的土地資源如今所剩無幾。此外,中國的食品需求不斷增加。中國必須用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全球20%的人口。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常年未加節制的發展,這僅有的7%的耕地中有近一半的耕地退化了。美國糧食專家擔憂道:“中國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少,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需要這些土地來喂養他們。” 為了滿足國人對食品的需求,中國政府選擇進口食物來填補國內糧食空缺。一份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在歐洲的食品投資費用與2013年同比翻番,在農副業產品投資上共花費4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6億元),一躍成為中國對歐洲的產業投資中花費最高的產業。“糧荒”將有可能進一步演變成“錢荒”。
如何緩解近年來我國日益嚴峻的糧食危機呢?只有把“土豆當成干糧”開啟第四大主糧戰略并發展第四大主糧產業鏈以破解三大主糧增產后勁不足的難題。
2015年1月6日,農業部發布消息稱,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為水稻、小麥、玉米外的第四大主糧,預計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據悉,與小麥、玉米、水稻相比,馬鈴薯全粉儲藏時間更長,在常溫下可貯存15年以上。
相關專家表示,“主糧化”對馬鈴薯市場而言是一大利好,也可以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然而馬鈴薯主糧化并不像我們想得那樣簡單,主糧化并不意味著馬鈴薯會成為人們主要食用的鮮食,而更多體現在以馬鈴薯為原料的加工食品上。甘肅洛藍農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與山東農科院農產品研究所糧油創新團隊以糖尿病腎病患者的營養需求為目標,以馬鈴薯為主原料突破了主食加工過程中的一系列技術、工藝關卡,開發出適合糖尿病腎病患者的低蛋白、低升糖指數主食產品。針對特殊人群的營養需求,結合馬鈴薯自身的營養特點,研制出多種配方粉,用馬鈴薯全粉、淀粉為主要原料制作饅頭、面條、包子、面包、糕點、餅干等。目前,我們使用的淀粉主要是玉米淀粉、紅薯淀粉,饅頭、面條等主食加工品,面包、糕點、餅干等休閑食品也基本上由小麥、玉米制成。而小麥、玉米的連年減產可能將導致整條產業鏈出現捉襟見肘的局面甚至導致斷裂。
相比而言,馬鈴薯對氣候、土地質量的要求也不高,生長期短、產量又高,種植土豆的環境壓力也要小很多,如果大量種植,將有利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作為世界各國的戰略儲備糧—馬鈴薯不但是最有發展前景的高產經濟作物之一,同時也是十大營養健康食品之一,素有“地下蘋果”“第二面包”之稱。因此,馬鈴薯將是世界糧食市場上的主要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