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江濤(左) 馬未都(右)
馬未都,學者,觀復博物館的創辦人及現任館長,本期《絕對》雜志出品人韓江濤,出版人邢宇,拜訪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縱論文化現象,直評社會現實,馬未都不僅說收藏,更對當代中國文化現狀闡述了自己的看法,直接又生動,也讓我們深度思考中國文化的未來!
觀復與中國文化
這是一次值得自我反思的交談,從物到人,深思也略帶沉重。
邢:我們看到現在觀復博物館里面的藏品都非常精美,但好像與我們現在中國社會主流的審美有很大差別,我們這社會文明的前進改變了我們文化的形態。
馬:十九世紀源自英國的工業革命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新起點,對整個人類文明有著深遠的意義。那么現代尤其是第二次革命也就是信息化革命(特別是網絡的使用)對整個世界以及中國文明產生了巨大沖擊。今天的世界文明特征越來越不明顯,幾大國際都市的某一個區域某一個點建設得很相似,比如北京CBD、上海浦東,都跟巴黎新區或者美國紐約新建的高層幾乎沒有區別。現代社會人類所提供的信息傳播速度和廣度超乎我們的想象,所以使世界文明開始趨同,趨同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有一個觀點很多年前就說過,文明趨同文化求異。 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文化的個性被抹殺了。
邢: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是懷有崇敬之心的,尤其對古文化,我去過很多次國外,但我現在發現西方除了博物館以外的地方很難再看到中國的瓷器了,而且我們還在模仿國外一些瓷器的器型和花紋,今天在中國很多商場里都能看到這樣的東西,看來我們現在只能生產這樣的小商品了。
馬:這跟法規有關,1624年,英國頒布《壟斷法案》取代特許令狀制度,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現代意義的專利法。是現代專利法的開始,對以后各國的專利法影響很大,專利法的出現使英國迅速成為日不落帝國,保護無形資產比保護有形資產還重要,我們社會到今天為止不保護你無形的資產,一直只保護有形資產。現在我們民族的創新意識實際上是被現有的環境給抑制了,大家都覺得創新沒有意思,我們更愿意抄,我們看得很清楚有多少汽車是抄別人的款,有多少電子化產品都是抄,以先抄為榮,而且抄的人都會獲得極大的成功,創新的人獲取不到保護和利益,那我們的民族就只能去抄了。
邢:汽車抄襲我個人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很多傳統的東西,就單從瓷器上講,我們曾經達到過那樣的高度,像宋瓷,像永宣青花,像康乾官窯,但為什么瓷器我們也要去抄呢?
馬:這是因為我們有衰落的過程, 瓷器是手工業革命的代表而不是工業革命的代表,工業革命的一大特征就是規模化生產,手工則不行,比如做雞缸杯,手工做一百個可能一百個都不一樣,但工業大規模生產的產品是一樣的,這樣成本就會差出好多,而這一百個相同的賣到個人手里那一樣不一樣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質量,所以工業化革命就把手工業給打敗了,打敗之后我們沒有機會回頭,就是今天的手工業沒有機會在市場有一席之地。你做得再好都是個人的微小利益。中國工業化生產出來的瓷器遠不如英國、德國、日本、法國等等,想要有創新首先得有思想,沒有思想怎么有創新呢?這是個值得思考的話題。
邢:那我們為什么變成現在這樣,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出了問題嗎?
馬:文化沒有問題,只是跟不上時代了。中國式文化有一個典型的特征,是出事要找原因,原因一定在別人身上不會在自己身上。所以中國百年以前的那種沒落,就是晚清時期的那種沒落,所有知識分子群起而攻之,說是我們祖宗給的包袱太大,就是你日子沒過好是你爹給你錢太多,要是窮點兒就好了,是這么個思維方式。所以我認為中國文化不是到“文化大革命”才被扼殺,而是在太平天國就開始了。現在回過頭來看,大家又覺得古代留下來這些東西還是有價值的,突然返回去,比如開國學班,他們認為三字經、弟子規一類是國學,其實國學所包含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不僅僅是這一點,據說現在就有不讓孩子上學直接去讀三字經的,脫離我們正常的教育系統。不是說這樣就不能成才,古代人不識字也一樣能成大才,因為懂道理,道理是要有人教的。杜月笙有句話說得好,人可以不識得字,但不能不識得人。說的就是得懂道理,所以我覺得我們今天全民族的成長狀態,是一個極為混亂的狀態,這個狀態可能會在下一代人身上改變,我都不指望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有改觀,現在中國整體社會的改觀,讓我覺得這個社會是可愛的,而不是文化是可愛的。 如果要講這種周圍的環境,包括人與人的關系的改善,我認為至少要一代人再出現,至少三十年。
韓:您剛才提到了景德鎮,現在景德鎮的工業化已經非常嚴重了,觀復博物館在北京、上海、廈門都有館,您有沒有興趣去景德鎮建一個觀復博物館,去引導那里的工匠專心創作。
馬:從工業化的角度去要求景德鎮的話,我認為做的還不如唐山和佛山,包括很多其他地方,因為現在的景德鎮早就把優勢丟了,他過去有優勢,比如瓷土、水系等,但是現在運輸不靠水系,瓷土又哪兒都能買,鄂爾多斯的瓷土就很好……
韓:觀復博物館對中國文化來講最大的表現是什么?是中國文化的這種哲學嗎?還是更高的審美哲學?
馬:講到很多人都認為文化是一個亙古不變的東西,其實我一直堅持認為文化只是一個不斷生成不斷消亡的交替過程。所有的文化無論你怎么去保護它最終要滅亡,中國應該要求的是文化精神延續而不是文化現象延續,現在社會都誤解為文化現象延續是有價值的。文化現象延續是沒有價值的,你把古代所有的文化現象擱到現在,咱們都甭活了,把電視網絡全關閉,就只剩戲劇可看了,就是這樣一個道理,所以我們要求的是文化精神的延續,也就是你說的哲學。我們做的事是文化精神的延續而不是簡單地擺幾樣東西,這個東西你怎么保護最后都有可能滅失,可能是各種原因。
邢:社會形態一有大的變動,文化馬上就斷層。
馬:對,我們希望我們文化精神延續,有一個便利的條件就是我們使用方塊字,有了文字系統,我們就有一個強大的文化系統,這要歸功于秦始皇統一文字,只要你從小讀了方塊字,你的形象思維就比抽象思維好,從小讀ABCD……形象思維都不如我們,因為我們有一個早期的形象訓練,西方人都做不到。他的文字不具備這個,他們記聲音我們記形象。所以中國這一套系統是全世界最獨有的一套系統。而且沒借鑒過別人,周邊的國家是借鑒我們,比如日本,他也沒有放棄,朝鮮是后來放棄了,朝鮮相當于明朝還在用漢字,他們自己一個字都沒有,要不是世宗大王創造,但他也是像我們一樣一橫一豎來的,越南也一樣。”
韓:現在有人說中國馬上要開始又一次的文藝復興了。
馬:這事兒不可能,沒有思想就沒有復興。
邢:可是現在主流媒體都在這么說啊。
馬:他說歸說,我們拿歐洲的文藝復興去對比,歐洲的文藝復興最重要是宗教的改革而引發的,宗教是什么,是思想,我們沒有思想的生成就不可能有什么文藝復興。我們說的文藝復興是骨子里的,而不是你搭一臺子唱一出兒戲就是文藝復興了,你畫兩張畫就是文藝復興了,不是的。數量不代表文藝復興,而是質量決定的。
韓:我們今天這些思想完全都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沒有任何創新嗎?
馬:只保留不創新,中國人簡單說就是沒有想法。我有時候也耐著性子聽一些人的講座,從頭到尾都是廢話,為什么是廢話呢,他會跟你這么講,人生是這樣的狀態,只有大徹才能大悟,你說這不是廢話嗎,只有前進才能成功,這不更是廢話嗎?我聽過好多被奉為圣明的人講的話,一句有用的都沒有。說不出有哲學意味的話,中國人今天離哲學特別遠,今天的中國就沒有哲學。
邢:如果沒有思考,我們就不可能延續我們的文化。
韓:更不可能形成文化的哲學。
馬:這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