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這碗飯從來不是好端的。”這句經常被時尚編輯們掛在口上調侃自己的聊天開篇,在國內最大的潮流販售平臺YOHO!有貨還有另一種解析。作為以潮流調性為標準選擇入駐品牌的分眾零售渠道,區別于大型平臺電商和品牌電商的最大特性則是商品的非標準化。
提到業內最知名的以單品類立足的零售電商,不計入近期母嬰新市場紅海,銷售消費類電器與電子產品起家的京東商城、圖書營收比重過半的當當網都當仁不讓。兩家電商在描繪其愿景時,似乎都將方向指向即將變成像亞馬遜那樣賣出更多種類商品的大平臺上。于是,以服飾類商品為例的各種新增品類給他們帶來了成倍增加的SKU,處理大量瑣碎問題的同時,反而迎來了短期的利潤下降。
當標準化高的品類和行業已被行業大佬全面覆蓋,經營著非標準化潮流商品的YOHO!有貨卻已一路保持了3年的盈利,它是怎么做的呢?
要想為客戶提供高質量服務,必須靠自身更多資源投入來建立和掌控標準。YOHO!有貨上線于2008年,但在此前YOHO!已經以潮流媒體的身份深耕產業多年,由此積累的品牌方資源使YOHO!有貨迅速獲得諸如NIKE、I.T、VANS等上游一線品牌的一級代理授權。YOHO!有貨數年來保持著接近8成的獨家商品售賣比例,有一部分就是源于與品牌建立聯乘的合作款或獨家售賣 限量款,此外,以買手制為執行模式引入的原創設計師品牌也為商品稀缺性和差異化構筑了壁壘。
據了解,目前YOHO!有貨販售國內外潮流品牌超500個,在處理如此龐大的SKU數量時,卻顯得游刃有余。比起人員的專業和配備,更重要的是效率。一方面,因為聚焦于分眾,YOHO!有貨對于潮流貨品的售賣能力高于其他電商平臺,另一方面,潮流商品本身的上新周期便高于大眾商品。這使YOHO!有貨提出了“90天季度售罄”標準來加快庫存周轉,階段性地推出促銷或將銷售計劃與媒體內容傳播結合等方式,均不同程度地協助平臺達成這個目標。
目前,YOHO!有貨正在從潮流產業鏈轉向構建生態圈,畢竟產業鏈更像是上下游索取的模式,而生態圈卻可以全行業同步前行,容納更多合作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