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銘刻變遷,時尚改變世界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
這是永遠的問題,尤其是在中國的今天,太多人都不想繼續成為當下的自己,而是期待成為夢想中的某人,時尚正是讓他們直觀獲得新生的羽翼,時裝、珠寶、美妝,無論是大時代還是小時代,都在撫慰眾多人心底的尊嚴與自信。
兩次世界大戰,是王座上的權力者期待改變世界的格局,硝煙散盡之后,世界依然紛亂,許多微小的部落都在堅持自己的信念,世界分裂成千萬個碎片。二戰之后,全球的總體和平時代,從歐美出發的時尚理念卻在柔軟的征服著這個世界。無論你在紐約街頭,中國的二線城市,甚至最紛亂的巴爾干地區,一個時尚女郎的整體風格都是有共性的,飄逸發型,歐式彩妝,十幾個頂尖奢侈品牌的服飾構成了她最愛的Style 地球村的形成。文化的趨同性,是由時尚引領而開始的融合,玫瑰勝過槍炮。
從1993年誕生的第一本《時尚》刊物開始,時尚集團不斷發展,時尚這個詞語在社會語境中不斷強化,時髦、風尚等潮流觀念詞語最終成為低頻詞,時尚集團用傳媒的影響力,塑造了當下中國的時尚意識與時尚語境,進而引發了時尚產業的發展。
2013年時尚創刊20周年,《時·尚》這部紀錄片作為一個時光紀念點應運而生,不是對于時尚集團的個體回顧,而是對中國20年生活文化變遷的梳理,關于中國人對生活精致感的追求,審美觀念的變遷,如何擁抱整個世界,如何努力讓自己的元素成為世界風潮之一,進而改變整個世界。
記錄是尋根,時尚是探險
紀錄片既是提問者,也是解答者,更是誘導者。
《時·尚》這部紀錄片的誕生,最初就是兩種觀念的碰撞,總導演祁少華是中國紀錄片領域里出了名有野心的人,2012年拍攝環保題材紀錄片《環球同此涼熱》,敢于在預計資金缺口600萬的情況下開工。
而時尚集團的董事長劉江,也是一位在文化領域有野心的人,也許,這就是在眾多紀錄片導演候選名單中,最終選定了祁少華的原因,兩個人都希望拍出一部與眾不同的時尚紀錄片。
中國紀錄片界比商業電影界更熱衷于拿獎,因為沒有票房這個衡量單位,是否獲獎就是紀錄片的品質衡量的唯一標準,所以,中國的紀錄片只有主要幾大類,社會類與人文類,以及自然類,簡單來說,就是窮人古跡與狗……尤其是表現一個很小的人物在殘酷的環境下彰顯出的張力,很容易在國際紀錄片拿到大獎。
中國的紀錄片是主動或被動的脫離都市生活的,改革開放后崛起的城市精英階層,他們是商業機構的目標,卻從來不是紀錄片這個文化領域關注的人群。直到這部《時·尚》紀錄片的誕生,那些似曾相識的自己,坊間流傳的時尚圈的名字,都在這部紀錄片中出現。而且,不同于以往紀錄片的最大特色就是,這部紀錄片沒使用任何舊資料影像,而是完全以文化角度攝制。
時尚一直都是冒險者帶動的領域,祁少華最初也覺得拍攝時尚行業會是很輕松的一件事,在拍攝的過程中才發覺這個領域的信息量過于巨大。
時尚不僅是購物,不光是生意,不只是身體的裝飾,而是一種彌漫在生活不同細節中的觀念延伸,我們也許無法相信一個男人的自我介紹,卻可以通過他的鞋子判斷他的狀態與品味;我們也許無法了解一個女人的愛恨情仇,卻可以根據她的手袋猜測她的人生起伏。
所以,紀錄片《時·尚》沒有像以往的紀錄片一樣,收集影像資料中的往昔碎片,而是以專業人士采訪和觀念拍攝來解析時尚的細節,挖掘根源,而不是啃咬果實。
時代需要支點,時尚創造觀點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觀點認為,不同的群體只不過是不同的想象的共同體,因為彼此的認同而得到自我的認同。
時尚是以一種最柔性的對美的共同認同,而不斷擴大時尚信徒的群體,當下這個時代,在媒體傳播的力量下,80后一代,只要在現代文明的傳播下,近乎都是時尚信徒。
所以,時尚集團總裁劉江對于這部紀錄片的期待,不是物質的表述,無關乎具體時尚品牌的浮沉,那不過是時尚這個行業的自我新陳代謝各個流派的此起彼伏而已。
《時·尚》以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論為框架,將時尚的表面現象與人類深沉的自我需求進行結合講述,第一集將時尚的色彩領域與人類的心理需求相交織,講述美妝的20年變遷,從不被認知到認知,從年輕人的風尚成為一種群體生活習慣。第二集將安全需求與時尚健康領域進行結合,滿足了意識富足要追求一種生活品質。第三集記錄20年情感時尚的變遷,是解析當下中國人的社交與愛的需求,活在世上的歸屬感。第四集叫重量,針對尊重這個理念,將中國人對奢侈品的容納過程進行追憶與評點,理清奢侈品背后的價值,更多的是滿足一種心理,在這個階層巨變時代中,上位者期待得到別人尊重的心理需求。第五集從品位的角度分析時尚與藝術的互相推動,第六集則深入討論時尚與時代意識形態變遷之間的關系。共六集的紀錄片結構嚴謹而高容量,不包含任何商業色彩,講述的都是時尚中人的感觸。兩個攝制組要追蹤國內時尚行業各領域的一線人物,在拍攝過程的本身,就是對時尚行業的深入參觀。
時尚是一個在不斷創造觀點的領域,一部《時·尚》紀錄片,也許只是時尚交替間隙的一次總結,新的時尚觀點還在不斷孕育涌動,求新的欲望推動著整個行業的暗潮洶涌,在大多數普通人想象中,時尚中人也許是《穿Prada的女魔頭》,也許是《廣告狂人》,而真正的中國時尚行業的幕后臺前,都在《時·尚》的記錄中。
時尚不是紙醉金迷,時尚不是金玉其外,時尚不是身體與生意,時尚是審美先鋒對于時代方向的大引領,時尚是蕓蕓眾生的自我滿足與安慰。
讓我們在對時尚的共同想象中,在意識共同體中彼此擁抱?!?文:康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