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山水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 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巖溶山水游覽區,漓江風景區千百年來陶醉了不少文人墨客。百里漓江的每一處景致,都是一幅幅典型的中國水墨畫。
從桂林到陽朔的傳統漓江游,游客逛了西街看過《印象劉三姐》便會打道回府,很少有人會繼續南下到偏于一隅的福利鎮。在福利鎮,你不會看到浩浩蕩蕩熱鬧的游船,偶爾只見零星竹排,更多的是當地人的渡輪,來往于江上。
福利鎮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有“三山環古鎮,一水抱綠洲”之稱。相對于百里漓江,福利鎮的江面顯得更為開闊,給游人一種天地悠悠然的感覺。百里漓江有九馬畫山,福利鎮則有九馬歸巢,有著歸隱的韻味。九馬畫山只可遠觀,九馬歸巢卻可近賞,從小路通往半山腰的巖洞,上面還保留著明朝嘉靖年間的石刻。這里勢必將成為馬年觀光的一大勝地。
500多年歷史的留公村是福利鎮段漓江的又一秘境。村子始建于1487年,依山傍水,山清水秀,至今還保留著明代和清代的建筑。小小的留公村可供人游覽的景點眾多:得月樓、三色潭、狀元碑記、“御賜”永樂祠、太平天國記事碑、留公義渡碑記、兩廣參議之家、千年古樟等等。北伐戰爭時,孫中山先生溯江而上,也曾泊舟留公村。
中國畫扇第一鎮
陽朔福利鎮歷史文化悠久,造就了許多能人巧匠。這里幾乎每家每戶都能畫畫,是全國最有名的國畫鎮之一,被稱為“中國畫扇第一鎮”。陽朔福利鎮的常住人口不到一萬人,卻培養了不少畫家,
當中最有名的就是著名畫家黎振歐。黎振歐的鳥畫被北京天安門張掛并收藏,他的作品更常被作為國畫珍品贈送給外國領導人。
福利畫扇以當地楠竹為骨,以宣紙或絹帛為面,經畫、染、裱、糊、穿、漆等工序制作而成。選料考究,工藝精致,畫面內容有桂林山水、陽朔風光、花鳥蟲魚、奔馬猛獸、古裝仕女等各類古今題材, 全部由福利鎮本鄉本土的農民畫家創作并手工繪制。
從上世紀90年代初,福利鎮畫扇產業迅猛發展,全鎮約有150多戶居民、600多戶勞力投入畫扇生產、銷售工作,年產200多萬把,在福利鎮上形成了200米長的畫扇生產、銷售一條街。在“畫扇街”經營畫扇的鋪面最輝煌時有100多家,年產值達100多萬。逢上好天氣,家家戶戶將裱好的扇面板搬出曬場晾曬,場面十分壯觀,“中國畫扇第一鎮”的聲名也由此而來。
戶外天堂
百里漓江造就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水長卷,也造就了陽朔戶外天堂的盛名,這里集中了徒步、自行車、攀巖、漂流等熱門的戶外字眼。
“在中國,沒有比陽朔更能稱得上是‘攀巖天堂’的地方了!”在國內的攀巖圈子中,陽朔的首要地位是無需爭辯的,因為這里幾乎囊括了至今為止在中國境內所能找到最完美的巖壁,還有世人眼中絕美的風景,國外權威攀巖雜志更盛贊陽朔為“上帝專門為攀巖愛好者創建的圣地”。
在陽朔,隨時可見租自行車的攤位和遇見騎自行車觀光的游客。陽朔自行車騎行的盛名來自美國總統卡特。當年卡特來陽朔游覽,他從打前站的保鏢們那里得知,十里畫郎有許多小景特別有趣,坐汽車會一晃而過。卡特聽后,臨時向接待人員提出改變游覽方案,借了幾輛自行車漫游了十里畫郎。為此,政府于2000年專門修建一條近10里的自行車道、觀景臺、休息亭等以供游人自由觀賞沿途風景。當地百姓稱其為卡特風景道。
福利鎮所在的漓江水域,因為游船少,且江面更為開闊,很適合另外一項戶外運動——皮劃艇。最好的路段就是從陽朔悅榕莊附近的古渡口順流而下,經過九馬歸巢,一路劃到500年的留公村。
道地美食
舌尖上的陽朔,最幸福的不是滿街的啤酒魚,更不是桂林米粉,而是每天早上去福利鎮市集,像當地人一樣喝上一碗熱騰騰的“打油茶”。
陽朔縣的打油茶,源于該縣興坪、福利鎮大源、龍尾瑤鄉一帶山區。茶具簡單,一口直徑約20公分有嘴帶柄的鐵鍋,一個型如“7”字的小木槌,木槌制作精細、別致,以沙田柚樹的枝干制作為上品,用細竹篾編織一個漏瓢,當地俗稱“茶葉格”,每人預備一碗、一筷即可。打油茶的茶藝看似簡單,制作卻獨特、講究,也有“洗茶、翻炒、捶打、勾兌、喝茶”等幾道茶序。
油茶必須要熱喝,喝時撒上香蔥、芫須、炒花生或炒黃豆、炒米花、酥果、松花果等佐料,并輔以年糕、酥餅、水晶粑、炒米粉等食品。油茶既可當早餐,也可作中餐,還可作夜宵。在農村,如遇上商討鋪路、搭橋、修校舍等公益事業,必有“打油茶”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