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奧運 揚帆青島”。青島市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標語,讓人們深深感受到這座城市浸血入髓的奧運情結。記者在2010青島國際帆船周采訪期間感受到,正是奧帆賽帶給了這座海濱城市無限榮耀,讓它揚名世界,也讓青島人意識到要在這濃濃的海洋情結上做文章,在奧帆城市上做文章,把青島打造成世界著名的“帆都”。
不舍的奧帆情結,讓青島在北京奧運會閉幕一周年紀念之際,于2009年8月推出了自己的首個“國際帆船周”,今年,已是第二屆了。
8月21日晚2010青島國際帆船周的開幕式現場,記者見到很多國際帆船運動的知名人士:國際帆聯副主席大衛·凱利特、德國基爾市市長托斯滕阿爾比克·布雷斯特、歐洲重要的帆船城市市長弗朗索瓦·居揚德,以及各國際帆船組織的代表、各奧帆城市的代表、全世界眾多的帆船運動愛好者……
與首屆帆船周相比,本屆活動無論是規模還是內容的多樣性,都有了很大提升。記者來到青島采訪發現,今年活動的名稱被定為“2010年青島國際帆船周與首屆奧帆城市市長暨國際帆船運動高峰論壇”。很顯然,主辦者的思路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體育運動,所以活動內容也是非常豐富。除了奧帆城市高峰論壇,還有“魯商杯2010青島國際帆船賽”、“市長杯第二屆大連——青島國際帆船拉力活動”、“中油通用杯2010青島國際青少年帆船訓練營”,被簡稱為“一壇、兩賽、一營”。此外,同期舉行的還有與帆船文化、帆船產業、帆船運動普及有關的40多項活動。
記者了解到,參加本屆帆船周的不僅有法國、德國、英國、美國等傳統帆船運動發達國家的代表,也有俄羅斯、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泰國等亞太地區的沿海城市的船只,更有大連、海口、深圳、上海等國內城市的隊伍——青島帆船事業發展的速度和超前的思路,讓人吃驚。
以帆船促發展打造 “ 藍色經濟 ”
23日上午,一名外國老人拿著相機對著青島奧帆中心里的大劇場、奧帆博物館、國際游艇俱樂部甚至主防波堤不停地拍照,仿佛對一切都感到新鮮。但讓記者意外的是,這位老人說他是9年內第16次來青島了,他,就是國際帆船聯合會副主席大衛·凱利特。凱利特解釋道,讓他贊許的是,青島居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充分做好場館的賽后利用工作。“青島奧帆場館的賽后利用,是繼巴塞羅那后全世界最棒的。”
凱利特認為,青島沒有像其他某些奧帆城市那樣,徹底顛覆奧帆場館的功能,而是保留了那些必要的設施、設備和場地,使它們能繼續為新的帆船賽事服務,并不斷舉辦高水準的國際帆船賽事。“所有這些,都將極大地推動青島帆船事業的發展。”
其實,在中國以美麗的海濱景色著稱的青島,一直在尋找著推動城市不斷發展、促進城市走向世界的新路徑。帆船是他們認定的著力點之一。青島市市長夏耕說:“與帆船運動相關聯的帆船產業,是融旅游、體育、文化、會展等于一體的復合型產業,是新興的“藍色經濟”,非常適合青島的城市特點。在他的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乃至亞洲帆船運動的蓬勃興起,催生著帆船產業的快速崛起。據預測,到2015年,中國帆船游艇市場消費規模將達3000億元”。
為帆船運動的發展做貢獻
青島市體育總會主席林志偉女士告訴記者,今年帆船周的影響力明顯增大,各項賽事報名參賽者非常踴躍,國際帆船賽的17支隊伍、大連——青島拉力活動的11支隊伍的參賽名額很快報滿。這證明了青島帆船周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帆船運動在中國和東亞地區的迅速普及發展。林志偉說,獲得北京奧運會帆船帆板賽事舉辦權后,青島市在青少年中推廣帆船帆板運動的力度逐年增加,每年夏天海面上千帆競渡的場面,已成為青島海灣的一道景色。
夏耕在高峰論壇上強調,奧運會后青島推出的帆船周活動,一方面是要傳承奧運精神,另一方面也要為帆船運動做出貢獻。目前青島已有28家帆船俱樂部,50多家帆船制造企業,2009年青島海上旅游人數超過300萬人次。以帆船普及游、游艇和豪華游輪為代表的旅游產業,已成為青島旅游的特色之一。
帆船運動讓青島的魅力不斷展現,也成為這座城市聯系世界的重要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