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的話,我想每年完成一次馬拉松。盡管年齡大了,時間也越來越少,但這已經成了我生活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村上春樹
有時候,沒有具體的統計數字反而會映襯出事物快速發展的趨勢。還以馬拉松為例,當參賽人數以幾何級數增長時,它展現的已不僅僅是比賽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還昭示著全民健身的自覺。
事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佐證事物的運行軌跡,雖然細微,但或許具有代表性——
事例一:在北京后海,郝慶立每天清晨都會赤裸瘦削的上身,穿著一條運動短褲繞著后海跑上3圈。盡管年歲漸漸大了,可30多年來,跑步風雨無阻極少間斷,不論寒冬臘月北風呼嘯,還是烈日炎炎暑熱難耐,他總是跑得津津有味,并用行動告訴人們什么叫“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沒人關注郝慶立是否跑過馬拉松,他似乎也沒有過多地在意馬拉松,就是那樣執著地跑著……
事例二:幾天前,一位同事到北京王府井東方新天地的體育用品店購買了一套冬季戶外跑步裝備。他是前不久投入長跑大軍的,雖然已到知天命的年紀,但仍舊樂此不疲。他說,跑步是在享受自由的感覺,快慢全由自己掌握,沒有任何壓力。他在購買上裝時已經沒有選擇的余地,那是原先不被商家看好的一種款式,未承想到貨后持續熱銷……
事例三:一個朋友以前酷愛網游,只要有空,必在網上蕩漾。智能手機推出后,他又將部分網游的熱情轉移到手機上。然而幾個月前,他開始跑步,這不禁讓人對他另眼相看。他說,“咕咚運動”改變了他的生活。那是一款基于GPS全球定位技術設計出的軟件,通過獨有的計算方法,能精確追蹤一個人的運動路線和距離,并實時監測運動速度、海拔、時間,準確計算卡路里的燃燒。朋友說,最初只是出于好奇才進行嘗試,沒想到長跑的步伐就此便沒有停下來,過去的網癮也隨之淡去……
暢想:原本很個人化的事情經過延展,能在許多人身上找到相似的印跡——他們素不相識,甚至遠隔千山萬水,但卻做著似乎類似的事情,并最終在跑步中產生了共鳴。
馬拉松作為一種運動形式在國內為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并逐漸凝聚成一支龐大的健身隊伍,這種現象無疑值得思考與探尋。馬拉松熱不是人們單純地熱衷某項運動,而是全民健身由政府推動到全民自覺的實現。
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日益關注,健身需求與日俱增,馬拉松熱折射出的就是對快樂生活方式的追求。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深入生活的健身方式,并廣受群眾喜愛。
健身不但是體育鍛煉,還應由此衍生成社會文化。只有健身文化深深植根于人們內心時,自覺、自愿參與體育運動才會油然而生。
日本現代小說家村上春樹因為長年堅持跑步并參加馬拉松而出版了一本名為《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的作品。健身帶給了他巨大的改變,甚至影響了他的生活與創作態度。
在中國日漸壯大的健身隊伍中,體育對人的塑造也在隨時隨刻發生,馬拉松只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