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旅行
旅行者和觀光客,從價值觀的角度而言完全是兩個群體——雖然旅行者的部分行程不可避免地會跟觀光客相重合。無論如何,至少旅行者不會以參觀景點為重心,而是更沉迷于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旅行的節奏越從容,越能融入在地生活,便越是能接近他們的初衷。
而所謂“慢旅行”,實在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究竟怎樣的節奏才算得上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一個人所熱衷的慢旅行,對另一個人來說,很可能依舊是疲于奔命。
很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是在捷克的波西米亞小鎮CeskyKrumlov。大多數游客在那里只停留一個晚上,當然也有人到此一游之后當天就離開的。我當時待了三天兩夜,心想這樣總算是慢旅行了吧。
事實上,在那個巴掌大的地方,我24小時內就已經把所有能干的事通通都干完了,接下來便開始百無聊賴。這時偶遇一對從英國來的未婚夫婦,他們的計劃是花三個月的時間逛東歐。兩人在這個小鎮已經住了整整一星期,但居然連小鎮最著名的地標建筑塔樓都還沒有去。
慢旅行
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那你們這幾天都在干嘛呢?”昨天騎自行車去了,然后到當地人推薦的一家地下餐廳吃吉卜賽餐,今天打算去看當地音樂節的彩排。“也許,我們明天能有時間去看那個塔樓,如果不下雨的話。”
我最近去了一趟沖繩,此行又讓我對慢旅行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原因之一,是因為沖繩的特殊性非常能體現旅行節奏的差異化。此前不少人都辦了日本三年多次往返簽證,這個簽證的前提條件是只能先到沖繩并且在那里至少住一晚酒店。有人純粹是出于激活這個簽證的目的在沖繩待了一夜,第二天便直飛日本本土;而我們光在沖繩本島就花了八天七夜,離開的時候還意猶未盡;當然還有比我們節奏更慢的,因為沖繩最美的海灘都在離島,我的一個朋友曾經在波照間、宮古、久米、石垣等離島流連二十多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旅行每個參與者都對沖繩有自己的興趣點,或者說大家都是抱著特定的問題而來的。例如我對沖繩作為世界級長壽之鄉的定位非常好奇,想弄明白那里的人們之所以長壽的原因; A則最關心琉球文化的保育:沖繩曾深受中國、日本及美國文化影響,尤其在正式歸屬日本之后,當地人是如何傳承傳統琉球文化以及如何重塑自我認同; B是音樂愛好者,她一看到三線(即琉球群島特有的撥弦樂器)、民謠餐廳或者演出就眼睛發亮……如此種種,這個行程想不慢都不行。當然了,一周的時間確乎也不足以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所以這回也只能算是先探個路,并相約著下次再來常住兼進一步研究。
再說回關于慢旅行的界定,如果要給這樣的旅行方式寫一個To-Do List,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一, 給每次旅行設計一個不同的主題。帶著自己關心的問題去到目的地,用你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來解答。
二, 在一個目的地盡可能待久一些。如果沒有那么長的假期,那么寧可減少旅行的次數,也要保證每次出行的時間更為充裕。即便僅從環保的角度,這樣的旅行也是更低碳的。
三, 自駕游跟慢旅行的氣質最為相投,因為可以自由自在地停停走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則是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在巴士或者地鐵里可以觀察當地人的百態。
四, 把酒店留給觀光者吧。旅行者更愿意在當地租房子(能夠提供短期出租的房屋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又或者,有特色的民宿也很值得嘗試。如果不得不住酒店,最好選擇公寓式的——有了廚房,逛菜市場的時候便可以痛痛快快地購買當地新鮮食材大顯身手。
五, 少一些追趕,多一點等待。同一個地方在不同的時段,有可能呈現完全不同的氣質。例如等待夕陽一點點地落下,或等待朝陽漸漸升起。這樣等待的過程,身雖未動,心已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