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游客這樣“掃貨”的身影在香港、澳門,以及在歐美國家并不少見。貝恩發布的《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全球1/4的奢侈品被中國消費者買走,且逾六成的交易支出在境外市場。
然而,有奢侈品行業內部人士近日向媒體透露,名品店正品、仿貨摻著賣的現象猖獗,消費者在海外購買的奢侈包中,竟出現難以辨別的“A貨”,一個個昂貴的“奢侈品假貨陷阱”正在上演。
內外有別的代工廠
“大牌工匠做的奢侈包在國外制造,這部分都是高級定制類的貨品,一年生產量很少,而一般市場上的奢侈包都是在中國代工,這個產量都是成千上萬的。”佛山的一家多個奢侈品牌御用代工廠市場部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對于國內外奢侈品正品店出現的出售“A貨”現象,他只是笑而不語。
該行業的多位市場人士直指,代工廠為“A貨”流出的主要源頭。
上述這家位于佛山的代工廠負責人坦言,“A貨”不是假貨,而在生產過程中,出口不同地區或內銷的標準并不相同,因此,代工廠生產同一品牌的同一款包也會“內外有別”。
記者曾在東莞市一家涉足多個高端品牌包的代工廠實地暗訪發現,大部分品牌包的前期生產程序一律都是流水線作業,基本的“模子”幾乎一樣。大量“模子”成形后,將會分發到各生產小組進行手工類的流水線作業,大概分成中國內地組、中國港澳臺組、日本組、歐美組等,工人對包進行定型、調整、縫隙重補、線頭修整等。
從這一關開始,發往不同地區銷售的產品的差異才顯現。記者發現,每個作業組都有一個箱子專門用作收集質檢不合格,須重新制作的包,“內地組需要重做的最少。”一名工作多年的女工告訴記者。
“出口歐美產品的標準很嚴,而日本組的產品要求最嚴格了,須經過重重質檢,各個細節都要求高,主管說生產不達標,出口時就會被全部退回來。”一名被要求到各組輪流作業的女工告訴記者,“重新制作后,假如還達不到出口標準,就把包放到中國內地組那里。”
這樣一來,出口日本、歐美生產線上的“次品”,代工廠也可以有辦法使其成為供中國內地銷售的“正品”。在打標之前,這些產品的身份和質量,幾乎都由生產主管和質檢線工人決定。
在代工廠里,生產組當日生產完畢后,只需將成品放置一邊,由車間、倉庫主管安排專人封包、封箱,并貼有嚴密的封條。據參與該工作的工作人員表示,即使產品打標后,也有理由使其不進入待出口的包裝箱內。
正品店可能也有假貨
記者走訪廣州皮具市場發現,在這片全國包箱主要供銷地里,一線奢侈品牌的高仿品生產和銷售雖經常遭到工商部門的打壓,卻依然十分猖獗。
多位從事該行業的老板告訴記者,廣東有一大批代工廠,他們都有加工制作奢侈品牌包箱、衣服、鞋等產品的生產線,這些出售高仿品的老板通過各種關系,找這些代工廠批量生產,成品分成一般A貨、高端A貨,甚至直接從代工廠獲得大量的“正品”、外單品。
由于銷量十分龐大,這樁生意屢禁不止。至于銷往何處,這些老板告訴記者,一般的A貨只能進入普通小店,而用料上乘、手工優質的高端A貨,連同從代工廠直接流出的“正品”、外單品,其瑕疵一般人無法察覺,而真假更無法鑒證。
他們表示,有一批賣場專門統一采購,售往多地的奧特萊斯等賣場,因此出貨量較大。記者了解到,這些貨品也流進了北京燕莎奧特萊斯。
據悉,國際一線奢侈品牌正品店主要是通過直營店的方式銷售,對貨物的流出都異常嚴格。“奢侈品A貨現象”背后,經銷商就是最大的造假者,經銷商能夠一手遮天地讓假貨明目張膽地進入專賣店,并長時間持續流通,普通員工無法做到這一點。
記者從多方獲悉,很多奢侈品正品店店員對高仿品、條形碼的真偽識別能力較低。
而即使消費者懷疑從正品店購買產品的真偽,也無法立即鑒定。消費者到質監局只能檢測產品質量,而檢驗海關報關單,商家也能拿出部分報關單遮掩視線,消費者找中國內地的直營商,以消費者個人身份提請的鑒定委托通常不被受理。
業內人士表示,至于在特價賣場銷售的奢侈品牌產品都需要有海關、工商等相關部門出示的許可,商家通常能找到辦法逃避檢查。
法國庫貝爾協會曾表示,八成至九成的奢侈品A貨在中國制造。能流入正品店銷售的“假貨”不僅在中國內地生產,也可能產自海外市場。(據《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