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飛輪"旋風在中國——海鷗表
瑞表風靡的今天,提國產表很有遭時尚人士白眼的可能。但來自業界的最新的資訊是,經過多年修煉打磨,國產表已成功逆襲,其中的高端產品不僅上了奢侈品的名單,在中國商界大咖及新加坡藏家的購買清單上,也占據了一個情有獨鐘的位置。
與此同時,那些散發著特殊年代強烈氣息的老國表,不僅被45歲以上的懷舊人士珍藏,更成為港人的送禮佳品和歐美老外最新的時尚道具。
新國表向瑞表看齊
如今,中國富裕階層最青睞的三樣奢侈品已更新為名表、名車和游艇,其中名表的購買率高達40%。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名表特指瑞表等國際名牌,而并不包括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沉寂長達20年,以代工求生存的給人低端印象的國產表。但這種情況,在近幾年有所改變。
因為國產表中的一些高端品牌,已走上與瑞表的接軌創新之路。它們不僅在工藝和功能搭載上不輸瑞表;在外形設計上也更加時尚和國際化,而在從傳統文化找尋靈感時,也不像以前那么笨拙和老土,精美工藝之外更兼奢華其表。
2013年6月19日,是國產表老廠家北京手表廠的55周年慶典日。慶典上,該廠也發布了自己的頂尖新品。其中一款高復雜的“無極”腕表,擁有偏心式陀飛輪和雙軸立體陀飛輪兩套機構,是再度突破中國腕表技術極限的重量級作品。另一款經典風格的高級定制(簡稱高定)產品“儒迦DY”,則具備風格明朗的大日歷窗、罕有的B24雙擒雙盒B24機芯系統、18K金圓形表殼、珍珠母貝表盤、位于6點位的小秒盤等瑞表的設計元素一個不少,品相更呈現低調奢華。
其實,最為藏界所津津樂道的,還是北表廠前些年推出的價值108萬元的中華陀飛輪“游龍戲鳳”鉑金表。該天價表由該廠5位制表大師歷時11個月制作完成,是一只純手工雕刻的孤本陀飛輪鉑金鉆表,其巧奪天工的微雕技術開創了7項世界第一。
天津的海鷗表以陀飛輪著名,從簡單的單陀飛輪,到復雜的雙陀飛輪都是其擅長。在它的高端系列中,復雜工藝的表款不在少數。2012年,它推出的一款龍騰盛世“龍祥寰宇”琺瑯偏心陀飛輪玫瑰金腕表,其中的琺瑯龍盤由100%純手工制成,一個成品琺瑯表盤從開始到完工需45道以上工序,而成品率卻不足10%,非常珍貴。
早年的羅西尼表,給人的印象是刻板有余而華美不足,但2012年推出的1972系列一周年限量版陀飛輪腕表,設計上則一洗簡陋,呈現不凡氣質。
什么人在買新國表
經過多年的打拼,國產表終于贏得了越來越多的中國買家和新加坡藏家的青睞。北京手表廠總經理苗紅波在接受本報的采訪時表示,目前國產表在國內的銷量已超越瑞表。“從數量來說,在高端產品上,基本是瑞表占據主導地位,而中低端還是以國產表為多。至于購買國產表的人,一般買中高端產品的,都是些事業有成的人,他們往往都消費過瑞士名表,有高端手表的經驗,也就是懂表的人士。買中低端產品的,一般白領比較多。”
專門收藏老國表的北京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沈銘則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購買新品國產表的主要有兩部分藏家:“一是鐘表愛好者,另外就是喜歡奢侈品的企業家。他們大多買的是金表、白金表,一是因為這些表是身份的象征,另外就是它們有保值功能。”而這些人剛開始其實是玩進口表的,但“進口表貴,占用資金多,買一塊40萬的進口表,可以買4塊同類國產表”。
但兩位被訪者也承認,目前國產表在國際上的認知度還不高,且普遍存在技術創新雷同、品牌美譽度欠缺和市場營銷不完整等問題。“目前國內市場上,國產表大多做的是大眾化產品,高端的比較少。跟我們北京表在高端表上競爭比較激烈的,有天津海鷗。”苗紅波說,雖然國產表缺少設計感和低端的印象正在改變,“像一些高端產品,品牌也會有比較好的設計,而比較低端的產品,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了,流行化比較嚴重,其實就是缺乏設計感。”
對于國產表的未來,苗紅波的看法也和大多數業界人士近似,“近20年來,國產表一直是高速發展,以后在國內市場,國產品牌還會有一個比較大的發展空間,但在高端產品上會面臨比較大的壓力。”
沈銘收藏的老國表
新國表風生水起的同時,越來越多的表迷也開始迷戀那些產于上世紀計劃經濟時代的老國表,它們大多是中國人自制的機械表,海鷗、北京、上海等著名品牌,尤其受追捧。
“近年收藏國產表的人群增長較快,主要以國內及海外華人收藏為主,這從網絡上各種收藏國產表的論壇微博圈可以窺見。而藏家主要集中在幾個大城市: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南京,還有山東及東北的一些城市。在這些城市的舊貨市場,都能看見老國表的身影。”沈銘說,價格方面,老國表這兩年也水漲船高,“名牌產品,像北京牌、上海牌因為產量大,價格不是太貴,但一些產量小的產品,比如‘象鼻山’價格就貴一些,從200元到幾千元不等。”
這些產自上世紀中期的國產表,說起來也是那個年代的奢侈品,不僅限量供應,價格就當時老百姓的收入來說,也是非常之昂貴。所以收藏國產表,其實也是在收藏那個特殊年代的生活記憶。沈銘表示,光看這些老國表的名號,就留存了特別多的歷史印跡。“當時的手表品牌多以生產地或城市命名,比如‘上海’、‘北京’、‘延安’、‘武漢’等;也有以花卉命名的,比如‘蘭花’、‘紅梅’、‘芙蓉花’等;還有起動物名的,比如‘熊貓’、‘梅花鹿’、‘孔雀’等;也有以河流湖泊命名的,比如‘黃河’、‘西湖’、‘浦江’等”。
在采訪中,沈銘也介紹了自己收藏的老國表,“我的主要藏品是計劃經濟時期的主線產品,從第一代天津‘51’表和上海‘581’系列,到改革開放初期的都有,大概400塊左右,但種類也不是很多,當然也沒聽說哪個藏家將國產表全部收齊的。”2012年9月19日,在香港舉辦的“經典時刻——百年鐘表珍藏展”上,就展出了沈銘收藏的老國表。
沈銘還講述了自己一次特別的收藏經歷。“我比較特別的藏品是帶有文革印記的藏品,比如紅旗、東方紅和延安。而收集耗時最長的是一塊‘華成’的拼裝表。那是2005年,我在潘家園第一次看到那塊很破的表時,問賣家多少錢,他居然說了個400元的天價,因為還不下價就沒買。半年后,我又去到潘家園,而那個賣家也沒賣出他那塊‘華成’,我又和他砍價,最后居然以80元成交了。”
老外、港人青睞老上海
那么哪些老國表收藏價值比較大呢?沈銘介紹,目前最具有收藏價值的是老上海牌A623型手表。這款表產量極小,是中國第一代帶日歷窗的手表,周恩來總理就一直戴著這款表。其次是上海牌軍用表和A581型手表,該軍表當年在中越自衛反擊戰中,只配發給師級以上軍官。而上海A581型因為是第一款全國產手表,自然被藏家看重。至于其他老上海牌手表,只要是有“三角”標志的,都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有意思的是,老上海表也很受香港人青睞,許多香港人還特意去到上海尋覓。在上海陜西路的祥生貿易信托商店,幾乎每天有香港人來買表,少則三五只,多則十幾只。他們的目標明確,只要表后面刻有1958年生產字樣的老上海表。沈銘說,香港人買這些1958年生產的老上海,看中的既是“上海”品牌的含金量,還有就是1958年制造的歷史文化價值。一般購買這些表后,香港人會稍加整修,或自己收藏,更多的則用來送禮。因為在他們眼中,這種上海表是饋贈親友的上等禮品。
除香港人外,一些歐美老外也開始收藏老國表,而且他們不像香港人那樣只要1958年的老上海。像喜歡回力鞋一樣,只要是中國的老國表,他們都喜歡。他們認為,在衣著時尚的同時,佩戴一只中國老國表,更有一種穿越時空和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美感,因而也在歐美國家形成一種新的時尚風潮。
但沈銘也表示,老國表是特定年代的產物,藏家對于老國表的喜愛,多出自于懷舊情感和當時買不到或買不起的補償心理,投資價值并不大,更多在于文化價值和紀念意義。而在拍賣市場上,老國表也并不風光。據了解,國產第一塊全鋼長三針細馬手表誕生于1956年9月,該表當時共制作了18塊,表面刻有“第一次試制樣品1955.1O上海”字樣。1996年,該款表以11.1萬元拍賣,創造了國產表的最高成交價,且這一價位至今未被超越。
未來老國表的收藏前景如何?對此,沈銘表示樂觀,“應該是往好的方向發展,因為這個群體在擴大,也在往年輕化發展。以前玩這個表的基本是45歲以上的人,現在有30多歲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并進入到玩國產表的行列中。而這些人還會帶動更年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