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貨泛濫在奢侈品電商圈已經不是秘密,然而總是有人不時中招:寧小姐在某奢侈品網站上買到一個普拉達(Prada)的假貨短款錢包后試圖和賣家聯系退貨退款,但卻遭到賣家的拒絕。而另一位陳女士也向《中國經營報》記者報料,自己2012年底在某二手奢侈品電商網站花費近四萬元買的一個香奈兒(Chanel)挎包卻“疑似”假貨。
在奢侈品電商生意如火如荼的當下,擺在消費者面前的卻是:對購買的假貨投訴無門等問題。奢侈品電商混亂的生態環境何時可以終結?
假貨難鑒別
記者了解到,在某奢侈品電商網站買了一個包,購買一周后,該包一角卻翻起了線頭,個別針腳也歪歪扭扭,陳女士不免擔心起來。她不放心,來到北京香奈兒專柜驗貨,但由于國際上大多數奢侈品商店并無驗貨慣例,陳女士驗貨未果,但毅然決定退貨。
然而,該網站保證7天內無條件退貨,而陳女士的退貨要求發生在購貨7天之后,所以商家認為其要求無理并予以拒絕。“整個過程十分漫長且痛苦,包是退了,但四萬塊錢不退,取而代之的是獲得了該網站的VIP稱號和網站流通的線上貨幣,用以繼續消費。”陳女士一肚子委屈卻無處喊冤。
近幾年,網絡奢侈品假貨泛濫,銷售時也多以“頂級時尚奢侈品特賣”“100%正品”“低至1折”等字眼吸引消費者。據記者了解,售假貨的賣家往往注明“好評如潮”,各種發票“手續全齊”,以此招徠客戶,而消費者也存在著僥幸心理。
如今假貨投訴是奢侈品購物網站的一大詬病,而如何辯別真假更令普通用戶無能為力。“有的仿制品足以亂真,有的行家一眼就能看出來,但普通消費者根本難以鑒別,這使得造假、售假的成本大大降低。”北京聚尚鑒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CEO廖連舉告訴記者,他每天都會鑒別出3~5個假貨,其中以LV、Gucci、愛馬仕等品牌的經典款包包為主,而買家均通過網絡或二手渠道購買,花費從幾千元到數萬元不等,而假貨的制作成本也就300元~500元。
渠道缺梳理 行業缺監管
如今,中國正成為一個新興的奢侈品消費大國,而經營奢侈品電商也成了一個熱門生意。
在大量投入品牌宣傳、實體店運營的情況下,許多奢侈品毛利仍高達80%以上,而由于仿制品沒有這些相關投入,其毛利更遠高于此。巨額利潤足以誘使太多商家參與造假、售假。此前本報記者就曾多次報道中國奢侈品市場已經形成了專門生產奢侈品假貨的貿易公司,他們統一向全球發貨,并且有著嚴密的生產銷售鏈條的操作模式。比如愛馬仕等大牌的超A假包制售就是“貿易公司”的人先和品牌商的內部人員進行私下交易,第一時間拿到品牌新貨上架的時間、產品參數、面料要求等。掌握一手線報之后,貿易公司就會根據具體參數向全球采購五金件和面料,并且和真品同步生產,同步上市。制造好的假包通過平行進貨的代理批發或者沒有經驗的兼職買手流入中國。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現象在傳統的渠道已經見怪不怪,而很多“電子商務”網站則是拓寬了這種假貨的銷售渠道。
奢侈品網上與網下銷售的沖突由來已久。據了解,奢侈品企業對渠道的管控非常嚴格,一般通過直營店銷售產品,極少設立加盟店。到目前為止,真正完全獲得奢侈品品牌授權的電商少之又少(通常是授權銷售指定款)。在整個電商產業鏈當中,奢侈品品牌商更傾向于自己在平臺電商上開設官方旗艦店或者自建電商。
“我們調查研究發現,越是獲得奢侈品品牌授權的電商越傾向于售賣假貨,他們大多摸準了消費者的心態,就更加肆無忌憚。”《財富品質》研究中心院長周婷表示。
“電商市場假貨泛濫是個老問題,奢侈品也不例外。究其原因,除了不法電商外,奢侈品制造企業也有一定責任。由于國際奢侈品企業一直不肯授權電商經營其產品,致使經營者無法從正規渠道進貨,電商的認證取信得不到解決,消費者就更難辨別真假,如此就為假貨販賣提供了機會。”奢侈品專家楊清山表示。
“奢侈品電商行業只有在政府的嚴厲監管下才能洗牌。有關管理機關和部門需要加強監管,對違法經營者進行取締,提高違法成本。” 周婷表示。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楊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