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魚口小頭圓,身體短而肥厚,有很細的小刺
河豚,又名氣泡魚,古名:鯔兀(tu tái),也稱鲀魚,在江浙一帶稱小玉斑、大玉斑、烏狼等,在廣東一帶稱乘魚、雞泡、龜魚,在廣東的潮汕地區稱乖魚,而在河北附近則稱臘頭。河豚魚味道極 為鮮美,與鰣魚、刀魚并稱為“長江三鮮”。一般于每年清明節前后從大海游至長江中下游。
在中國,河豚魚有30余種,口小頭圓,身體短而肥厚,有很細的小刺。背部黑褐色,腹部白色,大的長達1米,重10千克左右,眼睛平時是藍綠色, 還可以隨著光線的變化自動變色。身上的骨頭不多,而且背鰭和腹鰭都很軟,但長著兩排利牙,能咬碎蛤蜊、牡蠣、海膽等帶硬殼的食物。堅韌而厚實的河豚皮曾經 被人用來制作頭盔。
洗凈后的魚塊潔白如玉,晶瑩剔透
據《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時代,長江下游沿岸的人們就品嘗過河豚,知道它有大毒了。2000多年前的長江下 游地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屬地,吳越盛產河豚,吳王成就霸業后,河豚被推崇為極品美食,吳王更將河豚與美女西施相比,河豚肝被稱之為“西施肝”。人們品 嘗河豚的習俗比當今日本人還有過之無不及,特別是品嘗河豚精巢時,對其潔白如乳、豐腴鮮美、入口即化、美妙絕倫的感覺,不知該如何形容,有人聯想起越國美 女西施,于是“西施乳”就在民間傳開了。
河豚一旦遭受威脅,就會吞下水或空氣使身體膨脹成多刺的圓球,天敵很難下嘴。許多種類的河豚的內部器官含有一種能致人死命的神經性毒素。最毒的 部分是卵巢、肝臟,其次是腎臟、血液、眼、鰓和皮膚。河豚毒性大小,與它的生殖周期也有關系。晚春初夏懷卵的河豚毒性最大。這種毒素能使人神經麻痹、嘔 吐、四肢發冷,進而心跳和呼吸停止。國內外,都有吃河豚喪命的報道。
世界上最盛行吃河豚的國家是日本
如今世界上最盛行吃河豚的國家是日本,廚師要經過嚴格的專業培訓。畢業考試時,廚師要吃下自己烹飪的河豚。因此,據說有些技術不過硬的人,不敢參加考試就逃跑了。
河豚一般養在池里的,吃之前用網兜將河豚網出來,用小刀割去魚鰭,切除魚嘴,挖除魚眼,剝去魚皮,接著剖開魚肚取出魚腸、肝臟、卵巢和腎等含劇毒的內臟,再把河豚的肉一小塊一小塊的放進清水中將上面的毒汁漂洗干凈。洗凈后的魚塊潔白如玉,晶瑩剔透。
河豚美味
接著,將其切成像紙一樣薄的片,再將這些魚片擺成菊花或仙鶴一樣的圖樣。吃的時候夾起魚片蘸著碟子里的醬油和辣椒放進嘴里慢慢地咀嚼。吃完魚片后,再喝上一碗河豚魚湯,真是爽心可口。
總之在食前,必須請有經驗的老師傅將魚腹內臟揀清,洗凈,然后用油煮煎,再放入佐料反復燒煮,更燒得肉爛皮酥,方可食用。為了防止中毒,最好在吃魚前燒煮一鍋“蘆根湯”以備解毒之用。食用此魚,必須特別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