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5艦載戰斗機
俄羅斯蘇-33艦載戰斗機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1月21日報道】中國軍事網站和微博上20日流傳的消息顯示,“殲-15艦載戰斗機今日在‘遼寧艦’上圓滿完成著艦試驗,成功降落”。
盡管該消息并沒有透露確切來源,也尚未得到官方證實,但此前外界普遍猜測,中國航母距離“完成艦載機起降”這個形成戰斗力的標志性事件只有一步之遙。
【臺灣《尖端科技》月刊11月號報道】題:殲-15艦載戰斗機的發展近況
中共第一艘航母“遼寧艦”正式成軍,航母艦載機亦已逐漸明朗,并非是俄羅斯制造的蘇-33艦載戰斗機,而是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所研制的殲-15艦載戰斗機。如果使用蘇-33將不利于中共航母搭載戰斗機數量的極大化。俄制蘇-33屬于重型戰斗機,其空重達18噸,比空重僅有10噸左右的美國海軍現役的F-18C/D重很多。此外蘇-33尺寸和體積過大,將嚴重影響中共航母未來搭載戰斗機的數量與空戰戰力。
因為,美國目前的現役航母都屬于排水量超過10萬噸的巨型航母,然而相對的,中共當前研制的航母卻都只是排水量為6萬噸以內的大型航母而已,因此如果中共將蘇-33列為其新型航母艦載戰斗機的唯一選項,則未來出現的情況將會是,美國的航母較中共的更大,但其航母主力艦載機卻相對地比中共的艦載機較輕和較小,相形之下,中共在遠洋海上的空戰武力,與美國這個全球海上最強的國家的差距將會越拉越大。因此,中共不會不顧及世界航母艦載戰斗機的發展趨勢,而將蘇-33列為新航母的唯一選項。
殲-15融合了蘇-33與國產的殲11B戰斗機的技術,因此殲-15與蘇-33比較相似。但殲-15大量采用了復合材料,以降低戰斗機重量,因而一般預估殲15的空重、推重比、作戰半徑、武器載彈量與機動性能,將會優于蘇-33。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在2011年7月的報道中指出,殲-15不僅在雷達、航電設備、武器方面與蘇-33有所差異,發動機也不同,因為殲-15將會使用國產發動機,并會配備自行研制生產的射程可達400公里以上的YJ-62反艦導彈,以給美軍航母帶來強大的威懾力。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殲-15可能擁有較以往研制的國產戰斗機更為復雜的空中加油系統。
以往中共艦載機的飛行起降訓練主要都在位于湖北武漢、陜西閻良以及遼寧興城的飛行員訓練中心進行,這些訓練中心均設有供航母艦載機進行模擬起降的飛行甲板,此中包括模擬“遼寧艦”起降作業試飛用的地面滑跳甲板。凡此種種,均為航母艦載機飛行訓練奠定了基礎。
“遼寧艦”從2011年8月10日開始進行海上航行測試至2012年9月25日成軍的一年多時間里,已經進行了10次以上的海試,最長的海試時間為第9次的25天。在進行10次以上的海試之后,航母最為重要的測試之一,應該就是艦載戰斗機的飛行起降作業的測試,這也是“遼寧艦”被中共海軍界定為訓練艦后要執行的最為主要的任務。
殲-15在2009年研制及此后進行相關測試至今,已經三年多的時間,在此期間,殲-15已經進行了包括在陸上訓練在內的全面試飛,故而“遼寧艦”的正式成軍服役,正為殲-15提供了一個可以在航母上進行海上實際起降作業的最佳平臺。
由上觀之,“遼寧艦”服役與殲-15進入全面試飛階段,將是中共未來建立航母作戰武力的重要基礎,亦是邁向遠洋海軍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