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掐絲琺瑯太平有象尊一對
在文德爾夫婦眾多藏品中,有一對乾隆掐絲琺瑯太平有象尊,其造型之敦碩極為罕見。尊為立象形,四肢直立,長鼻微卷,雙牙尖長,身配轡頭、披掛,背披鞍韉,上馱方尊。通體施秋香色琺瑯釉為地,上飾掐絲水波紋為象身的肌理。韉上飾云龍紋,鞍面鏨刻蓮紋,兩側嵌藍色寶石,鞍上置鋪首活環耳尊。此對大象體態碩大渾圓,神情憨態可掬。有趣的是,文德爾夫婦購入這對大象時,只是欣賞精湛的工藝,對其淵源毫不知情,直到有一天,曾任職于倫敦Spink & Son拍賣行、后成為古董商的英國人齊林漢(Michael Gillingham)到文德爾夫婦家做客,馬上認出了這對“太平有象”源自英國政壇元老丘吉爾爵士的舊藏。后來,希臘船王奧納西斯(1906~1975)購入此作,并轉贈給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瑪麗亞·卡拉絲(1923~1977)。
在中國,“象”寓意吉祥。相傳象為耀光之星生成,能照靈瑞,普賢菩薩就是乘象而來,只有在仁君自養有德時,靈象才出現。《漢書·王芥傳》曰:“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文德爾伉儷珍藏的太平有象尊,其象背飾鎏金鞍,有國泰民安之意。乾隆四十一年(1776)廣東巡府李侍堯進貢錘碟起線掐絲琺瑯大象,深得乾隆喜愛,賜名“太平有象”,曾陳設于御花園北端供奉玄武大帝的道教神殿欽安殿內。在宮廷很多大殿中均有太平有象陳設,養心殿東暖閣寶座前置有一對與此器頗為接近的掐絲琺瑯太平有象尊,可見“太平有象”為帝王對治理天下的最高期望。承德避暑山莊藏有象馱胡人一對和象負寶瓶一對,均為佛壇供器。
文德爾夫婦的藏品尤以乾隆時期的為最。入清以后,康熙朝迅速恢復生產。康熙十九年(1680),武英殿、養心殿設立造辦處,康熙五十七年(1718),武英殿的琺瑯作改歸養心殿,從等級上提高了。康熙皇帝對歐洲傳教士帶來的琺瑯非常有興趣,想盡辦法把畫琺瑯的技術引入宮廷。由于康熙的重視,畫琺瑯的技術開始普及,但掐絲琺瑯在這時燒造得并不多,可能是因為畫琺瑯影響了掐絲琺瑯的制造。到雍正一朝,掐絲琺瑯明顯增加,史料也隨之增多。而到乾隆以后,掐絲琺瑯的工藝越來越成熟,做得非常精細,器型也越來越大。這在文德爾夫婦的收藏中便能看到。